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曹操诗歌蕴含着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并创造出阔大雄奇的意象,洋溢着高昂的格调,激荡着慷慨激昂的旋律,表现出强烈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2.
曹操从"赘阉遗丑"转变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转变的契机主要是受到其师蔡邕的影响和教诲。考察曹操的生命轨迹和人生造就可知,曹操在人格、思想观念、学术和文学艺术方面都深受蔡邕的影响。在蔡邕的影响和教诲下,他不仅树立了济世安民的大志,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开创了建安文坛,与蔡邕的另一位弟子王粲一起开创了建安文学创作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1959年前后毛泽东多次公开评价曹操,提出“为曹操翻案”,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大讨论,事件超越个人情感认同而上升为一次重大行政决策。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主义史观的政治信念,决策重新评价曹操,其显性目的是实事求是地为政治家曹操“恢复名誉”,隐性目的是毛泽东针对赫鲁晓夫背离唯物史观全盘否定斯大林等一系列错误的不点名批评。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着力描写曹操的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表现曹操的旷世奇异和济世之才。而两晋南朝的小说野史却毫无讳言曹操缺点,将曹操塑造成一个放纵不拘、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反面人物。两者皆事出有因。  相似文献   
5.
曹操墓惊现河南安阳后,质疑纷起。"挺曹派"言之凿凿;"反曹派"学者认为证据不足,定性为时过早;公众质疑矛头直指政府和学术权威的公信力。各方法理辩论的背后折射出我国考古论证制度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对曹操着墨较多,充分肯定他为"乱世英雄"。为打造这一形象,刻意将叙事视角聚焦在真假"英雄"辨识上,以此颠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英雄不在形貌、出身,而在才智、率真的本色。显然,该书所编撰的材料并没有损害曹操其形象,反而表现出对他的偏爱与维护。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从小说《三国志演义》、传统京剧《捉放曹》、京剧新编戏《曹操与杨修》与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版)分别入手,对曹操的形象作进一步认识,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