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英国评论家利维斯誉为英语小说中的经典的《间谍》是约瑟夫·康拉德政治三部曲中的一部。小说围绕炸毁格林威治天文台这一政治恐怖活动展开。该文拟在空间理论批评下,对《间谍》中的政治空间结构与空间权利的关系加以分析,得出空间不仅仅是政治活动发生的场所,空间本身便蕴含权利、空间关系反映社会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黑暗的心>是英国杰出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一部极有影响力的作品.评论家们大多从神秘、象征、精神分析和殖民主义的角度来加以诠释,对其荒诞的主题则鲜有涉足.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探讨和关注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小说中自然环境、人物以及人际关系和事件描写的分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荒诞;同时指出康拉德在小说中生动地描述他所预见到的现代人荒谬而可怕的生存状态,是源自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和忧虑.  相似文献   
3.
康拉德的小说以深刻的主题、广阔的背景和精湛的叙事艺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在小说的叙事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继承了英国文学的传统,而且敢于创新,如主张从"内部视点"进行人物描写和叙述事件,引入叙述者"马罗",提出并尝试"时间变换"与"时间并存"的方法,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约瑟夫·康拉德的《吉姆老爷》中男主人公吉姆之死的意义的研究,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力量在灾难前缺场和灾难后在场的合法性的思考,指出吉姆之死是其希望之我替代现实之我的心理调节机制失效、原有社会道德体制彻底崩塌的结果,揭示了社会道德力量与人性弱点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是一部引起很大争论的小说,本文论述了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中心》中的非洲和非洲人形象以及欧洲殖民者形象,认为康拉德虽然揭露了殖民者的罪恶,对非洲的苦难表示了同情,但由于受欧洲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康拉德在小说中又一次复制了非洲神话,并且相信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殖民统治,它会给殖民地带来光明。因而,康拉德仍然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解读康拉德中篇小说《黑暗的心》。通过分析马洛话语下的女性形象,在父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或者被边缘化。作品中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折射出作者康拉德受父权思想的影响,在性别的建构和人物的塑造问题上,塑造了二元对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7.
章萱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57-59,74
康拉德对于殖民主义有着强烈的批判,但是生活在西方话语世界中他依旧无法摆脱西方思维和话语的影响。从后殖民主义的叙事视角、"东方学"的阅读者、后殖民主义思想的继续三方面来挖掘小说《黑暗的心》中的后殖民话语,发现小说体现了康拉德敏锐的反殖民主义视角,又无意识地流露出了强烈的后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黑暗的心》是约瑟夫.康拉德根据自己的刚果之行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文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颠覆和重组,揭示出真正黑暗的不是非洲人的皮肤和非洲腹地的自然景象,而是掩盖在白色皮肤下被利益腐蚀一空的心灵,同时也表现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被埋没的女性存在:解读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暗的心脏》在通篇的叙事中展现出第一叙事人马罗的男权话语。他对女性充满了歧视与贬诋,从而将女性的存在埋没于男权的视域之下。然而,男人在蔑视女人之时却忽视自身的女性特质。而女性非但如马罗所言被动与失语,她们积极,有力且富于光彩。  相似文献   
10.
论康拉德小说的喜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拉德的论者多据康氏小说中对黑暗、死亡等的描写而认为他是一个冷峻的、甚至悲观的作家 ,这诚然是有道理的 ;但他们往往无视乃至否定其作品中的幽默的、喜剧性的一面 ,这却至少是片面的。我们只要对康拉德作品中滑稽角色和死亡场景的描写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就可以看到康拉德作品中蕴含的幽默、喜剧性的一面 ,这一特征源于狂欢化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