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教育   100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自提出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在历经几次大的学派分离和理论修正之后,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改变了古典精神分析的本质特征,远离了它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假设。精神分析的多次裂变既带来了其元心理学的分裂,也带来了新精神分析的发展。经过历次的修正,客体化倾向已经成为精神分析发展的主要方向,它既是对传统精神分析的颠覆,也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新发展。在这种倾向的指引下,还会有一批跟随者继续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修正,并不断发展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以力比多的投注来解释自恋的现象,并构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主体意识结构。拉康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引进结构语言学的象征概念,提出了镜像阶段的理念,将主体的自我意识完全归结为一个"理想自我",从而取消了"我"的真实性。在精神分析学领域,两者的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产生背景、具体含义等核心问题的梳理,使读者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无意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用弗洛伊德“释梦”及本能论的观点对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作品进行分析。艾略特的作品中充满了重叠的意象与象征,长诗《荒原》就采用梦幻式的象征手法表现出诗人精神的幻灭和对社会的绝望。弗洛伊德学说为艾略特的诗作提供了形式及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林冲是《水浒传》中塑造为成功的人物之一。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入手,可以发现林冲的性格随着“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不断冲突而发展,逼上梁山的过程就是林冲回“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最为全面的和著名的,其核心内容强调潜在意识动机的存在以及性和攻击本能的重要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反映了其理论决定论、悲观主义、因果论、潜意识动机及生物学因素等人性观.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处女作《蚀》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揭示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灵魂深处苦闷与放纵、折磨与抗争的矛盾,剖析其心理活动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因素,从人性的视角对《蚀》进行一种全新的诠释,进而佐证茅盾在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历史进程中,将中西异质文化批判继承并有机融通,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刘婷婷 《海外英语》2012,(6):182-184
Emily Bronte’s Wuthering Heights ranks high on the list of major works of English literature.In the novel,the hero-Heathcliff’s passion to Catherine’s love is very impressive to the readers and the love is discussed in all aspects.The paper wants to analyze Heathcliff’s emotion from the Oedipus complex that exist in Heathcliff;How men choose women that they love;And id,ego and superego exist and are represented by Heathcliff,Catherine and Edgar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Freud’s view on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9.
In adult education there is always a problem of prefabricated and in many respect fixed opinions and views of the world. In this sense, I will argue, that the starting point of rad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se walls of belief that people build around themselves in order to feel safe. In this connection I will talk about ‘gentle shattering of identities’ as a problem and a method of radical education. When we as adult educators are trying to gently shatter these solidified identities and pre‐packed ways of being and acting in the world, we are moving in the field of questions that Sigmund Freud tackled with the concepts of ‘de‐personalization’ and ‘de‐realization’. These concepts raise the question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at the same time believing that something is and at the same time having a fundamentally sceptical attitude towards this given. In my article I will ask, can we integrate the idea of learning in general with the idea of strangeness to oneself as a legitimate and sensible experiential point of departure for radical learning?  相似文献   
10.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是英国著名作家。他于1954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蝇王》一经问世,即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用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来分析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拉尔夫和杰克。"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他们的性格中起了不同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