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618篇
科学研究   20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61篇
信息传播   5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郭路生开始创作朦胧诗。大量详实的资料无不证明,郭路生就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有人把诗人郭路生称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以尊严、力量、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即使在经历了现代诗歌各种风潮冲击和涤荡的今天,这些诗的语言与架构也并不滞后.重要的是作品背后的巨大载力,使诗的生命植根于时代与人们心中,使诗歌魅力永不衰竭。  相似文献   
2.
苏轼与两位山东名士的交游,现存的资料不多。本文讨论了他们交游的情况,收寻材料不遗余力,对苏轼研究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洪奭周所著《洪氏读书录》,选录书籍的标准混杂,且背离推荐初衷,有违推荐书目录的著录原则。然正因其取舍纠结,著录书籍甚繁,可藉此考察洪奭周所见中国与朝鲜书籍,还原其阅读视野。通过洪奭周所撰各书提要,亦可探赜其对中原历代学术风尚的真实宗尚。  相似文献   
4.
陈登原及其文献学论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陈登原生平及其文献学论著——《薛氏旧五代史之冥求》、《天一阁藏书考》和《古今典籍聚散考》的介绍,总结陈登原在《旧五代史》考证、天一阁藏书文化和中国文献史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揭示其关于典籍聚散思想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历程,反映其文献学论著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道志》是唐代地理总志,早已亡佚,存世者仅有清人辑佚之作。今于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中又寻得其不同于辑本之佚文若干,可为《十道志》辑佚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韩愈《进学解》一文提出的"记事者必提其要"为学方法,千古以为美谈。然而细细考究,这个概念含义并不明确。前人对"记事者必提其要"做了各种阐释和解读,经过梳理,认为它大体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即对史籍一类的著作要抓住其纲要;采摘经史,据事以类义;整理史实要含咀英华、删除冗赘。  相似文献   
7.
论文通过分析石定1980年-1990年之间的文学创作,认为石定的小说描摹出了上世纪末黔北农村变化的历程,刻画出黔北农民心灵变迁的轨迹。石定的作品雅致纯净、天然灵动,是一幅幅打下时代印迹的水墨丹青。  相似文献   
8.
释晓莹是我国佛教史上一位具有较大影响的佛教史家。有关释晓莹生卒年和《云卧纪谈》成书时间等未见记载,这些限制了后人对他生平及著作的研究。我们推论为:释晓莹生年大致在宣和四年即1122年;《云卧纪谈》成书时间大致在淳熙十年(1183)二月之后,淳熙十六年(1189)十一月之前。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北宋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一生沉浮于宦海 ,出入于儒释道 ,纵横于诗文词的创作 ,处处以“随”这一人生哲学平衡自己的心理 ,保持自己的存在。可以说“随”是其坎坷人生的心理暗示 ,是其出入儒释道的哲理反思 ,是其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 ,研究苏轼时 ,如果抓住了这个“随”也就摸到了苏轼文心跳动的节律。  相似文献   
10.
1923年2月,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在中共旅欧支部创办的刊物《少年》发表了《评胡适的"努力"》一文,批评热衷于政治改良的胡适所鼓吹的"好政府主义"。周恩来在文中以"革命救国"论批评胡适对军阀统治的"迷信",抨击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的幻想。其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过,胡适已经和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上、思想上分道扬镳。从周恩来这则评论看出,五四新文化思潮发生的这种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从中分化出的革命救国论者与社会改良论者在政见上既"异中有同",又"同中有异",而最终则他们之"异"大于他们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