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魏晋文学自觉时代,建安文学的群鸟乱飞,衍变为阮籍苦闷的模糊鸟,再发展到个性化的陶诗田园自由鸟。飞鸟意象由先秦两汉诗的群体性、类别性,至此成为带有诗人明显的主体性。其间诗赋的交流,则使飞鸟意象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2.
汉末至建安时期,文体的繁富和辨体意识的薄弱造成了一些文体,如赞颂二体的混用。赞美或颂美是赞的后起之意,赞颂二体在形式和功用上的相近造成了它们的混同使用,但二者在文章篇幅、语言风格、内容和文体功能、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仍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古代建安版画家在中国版画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但由于他们的版刻生涯流寓不定加上史载不详,其籍贯在后世往往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建阳出身的版刻大师刘素明等人常常被划武林、金陵等地和徽州木刻家的名下,在学术界造成了很多混乱。  相似文献   
4.
福建建阳古代被誉为“图书之府”,刻书印业宋至明清兴盛之风延续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刻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刊印通俗书籍的数量与品种名列前茅。由于闽北古代建置沿革复杂多变,在建本与建安版画的研究中为名所困,经常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述。  相似文献   
5.
情与理不仅是古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内容,且是文人文学观念得以深化前进的重要标识.建安前期文人的文学创作与<诗经>中的讽颂之作、屈原的发愤之篇、东汉中期以后的抒情辞赋一样,只是文人宣泄情感的一种自然方式,还未走上自觉,作品中情与理的结合比较和谐一致.建安后期,文学创作成为文人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并且是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使用这一工具,情感特征日益突出,理性精神相对弱化,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非仪式性音乐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形本来是单纯的器乐演奏、徒歌(清唱)、但歌(清唱加帮腔)和带有局部伴奏的演唱,音乐和诗一向未能全程相配;这种情形到建安时代发生一个大的变化,曹操将自己的诗作全程配以器乐演奏,成为所谓“乐章”,此事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汉王朝的衰微和崩溃,原先音乐机关保存的雅乐和俗乐都严重亡佚,在建安时代因诗-乐配合新方式而得到促进的音乐创新中,新的“清商三调”渐渐形成;到曹丕、曹睿的时代,新的“清商三调”全面确立,并在后来长期流传。建安诗歌创作的不少问题都可以由当时诗-乐关系的新变动得到某种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建安文学生命忧虑的成因、内涵及消弥之法,指出其与《古诗十九首》及正始文学的差异,并肯定了这是建安文学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张威  王林 《科教文汇》2014,(29):95-96
建安贡茶在中国贡茶史上处于极为重要的阶段,就其内涵而言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安这一区域,另一方面是贡茶而非其他贡品,由于北苑贡茶在整个建安贡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典型性,故把北苑这一官焙单独拿出来,严密分析其历史演进过程,从而做到知微而见著,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建安贡茶整个体系的特点和特征;通过品种的演变得出其特点变化,从而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出了历史上建安贡茶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安时期,不仅文人文学品评日盛,而且文学观念日益明晰。这并不是文学发展的巧合,而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文人的文学品评和文学观念是相互影响、彼此推进的。一方面文学品评规范和引导了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未来文学品评的走向,推动了文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另一方面文学观念又使文学品评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燕赵文化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发韧于战国时期。“任气好侠,悲歌慷慨”是其精神特质,具有质朴原始的特点;燕赵文化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在世代传承中不断升华,日臻成熟,表现为家族化、群体化、理性化和趋同化;其文学创作的风格和作品有一种昂扬悲烈的风格,慷慨多气,称为“建安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