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况周颐是清末民国初著名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本文将其作品略加系年,试图为古典文学研究者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2.
顾况是中唐的杰出诗人,而且精通绘画,是新画法泼墨山水的传人.其诗歌常常以画家的眼光来取境,融画理于诗歌,诗画交融,自由挥洒其非凡才情,表现其狂狷的个性,并且以取境奇特、色彩艳丽、意韵丰满之杰特诗艺,给贞元、元和文学以强烈的影响.在李贺尚未出世、韩愈尚未独具风格成名成家之时,顾况就已经创造出了如此风格相近、成就巨大的诗歌艺术,对韩、孟一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他的讽喻现实之作又是白居易等新乐府运动的先导.此外,他学习民歌未能完全消融吸收所造成的古体、乐府诗歌中粗率、放肆的不良倾向,也同样存在于元、白的同类诗歌中.顾况这一长寿而成就卓著的诗人,以他奇特的经历以及颇具个性特色的人品、诗风,在其时文坛上无异于一股清新之风,既清爽其时诗人的耳目,也湛溉了正在成长的元和文人,可以说是元和“尚怪”风气的先导.  相似文献   
3.
匡互生不仅仅是“五四运动”的杰出战士,而且也是位教育改革先驱,是现代新教育思想的研究家和实践家。他一生为教育奔波,呕心沥血,失志教育改革,创办了著名的立达学园,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优秀人才,而匡互生自己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况周颐《存悔词》足本、删定本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存悔词》是况周颐刊印的第一本词集。从1879年至1925年,况周颐不断对其删、增、改、定,故传世的《存悔词》有足本、删定本之分。由于其滞后的文献整理,目前学术界仅参引其删定本。《存悔词》计有足本2种、删定本1种,收录词集自序2篇、词作69首。这些不同版本的《存悔词》,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况周颐的词创作、词学理论的演变。《存悔词》所录词作抒发性灵,轻倩流慧,具有一定文学价值;同时,它为研究况周颐及其词学、近代文学提供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此外,词集自序及删改过程,蕴含丰富的词学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词心”作为一种重要的词学范畴,词学家们对其创作和理论实践都有所重视,此论词之说发扬了古代文论的传统,在词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近一二十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词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般文学史著作都把顾况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的先导者来介绍。从顾况的思想性格、诗歌创作及诗论来分析 ,可以得到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顾况 ,顾况的诗风“骏以踔厉” ,更近于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7.
《申报·自由谈》是中国近现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文艺副刊。况周颐晚年移居上海,卖文为生,积极挥墨于报刊这种新型媒体,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1924-1926)里,他于《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词作30余首。这些词作以题画、咏物、酬赠为主,亦庄亦谐,艺术精湛,雅俗共赏,体现出况周颐词的最后辉煌与深远影响。况周颐逝世之后,《申报·自由谈》刊载《况蕙风先生外传》、《况蕙风遗稿》以志纪念,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况周颐及当时的世风人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况周颐的生卒年,通行的说法是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享年六十八。本文认为应是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卒于民国十五年,实足年龄应是六十六。“享年六十八”的说法是据上海虚两岁的计算法。况周颐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由四川入京前为第一时期,这个时期他是目空一切的。入京以后到辛亥革命为第二时期,这个时期是他做官、任教时期。辛亥革命后在上海的遗老生活时期是第三时期。况周颐是尊崇词体的,他论词的审美原则是:(一)襟抱;(二)重、拙、大——“重”和“大”之间有区别,但基本内涵都是一个“真”字,因此,王鹏运、况周颐都常把“重”、“大”联用。“拙”是指创作方法;(三)守律。况周颐词作途程极长,所以不完全符合他逐步形成的论词主张,但和他的生活途程却是紧密相连的。据其《餐樱词自序》所云,可分为三个时期:同治十一年(1872)至光绪十三年(1887)为第一期。这时期的词作多为“少年兴会”或“为赋新词强说愁”之类。光绪十四年(1888)二月入都至辛亥革命后到上海之前为第二期。这时期的词主要是从不同角度表达其爱国之情。况氏说他这时期的词“笔力千钧,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极词家明转之说。与早岁所作又不相侔矣。”宣统三年至上海到民国十五年逝世为第三期。这时期词主要是写沦落之感、沧桑之悲、故国之思。充分表现了晚清遗老的思想感情。词风委婉缠绵。况周颐词小令近淮海、小山,长调类清真、梅溪。有着深深的个人和时代的印记,和清代其他许多词人不一样, 在清代词史上有着不同一般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苟子认为义利为人所两有,但好利是人的本性,这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人”假设是一致的。苟子所说的对利的需要从主观上说就是人的欲望。苟子对欲望持肯定态度,主张按等级身份适当满足各种人的欲望,做到消费欲望的满足和消费资料的增长相适应。满足人的消费欲望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使财富不断增加,为此必须实行激励政策。苟子的欲望论和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清人对明词创作多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够允当之处,相对来说况周颐的意见较为中肯。究其原因,明代词学推举性情,重视作品中性情的抒写,浙西、常州词派虽不废性情之作,但于性情内涵以及抒写方式的界定上与明词有根本的差异,他们倡导“醇雅”、“比兴寄托”、“沉郁”之论,反对明词创作中性情抒写俚俗化的倾向,而况氏在性情论上却与明代主情论词学思想存在着一致性。另外,《草堂诗馀》在明代词学建构与词坛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浙西、常州二派对《草堂诗馀》多持批评态度,往往将明词的衰靡不振、创作中的俚俗化与《草堂诗馀》联系起来,而况氏对于《草堂诗馀》却有着与浙、常二派不同的看法。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况氏在评论明词时才能不废有明一代词作,并给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