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明末清初,昆曲从苏州传入扬州并落了户。康乾盛世时期,扬州的昆曲家班主人、艺人等与外界交流频繁。近代扬州的昆曲以曲社为主要载体,在与各地绵延不绝的交流中继续发展。可以说,昆曲在扬州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交流,其在扬州的发展史是中国戏剧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2.
治曲者向从南曲层面考察魏良辅的昆腔改良,而对北曲对改良之影响关注不够。本文由魏良辅习唱北曲的经历出发,对比探析了北曲与魏良辅改良之昆腔在曲律、曲唱、曲论的共同点,指出北曲从分宫别调、考究字声、曲唱技法和经验、协调弦管等四个方面,对改良产生了具体的影响,而融北入南正是促成昆腔质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认识上,与尊重历史、爱护传统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对遗产保护的态度、采取的措施,有待总结,以求改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艺,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要努力学习,认真研究,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遵循艺术规律,尊重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流传于陕西安康的汉调二黄剧种中迄今还保留着一出酬神戏《大赐福》,全部用昆曲演唱。本文将该剧与昆曲及台湾北管戏等剧种进行比较,从中探寻汉调二黄《大赐福》的艺术特色及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蕴涵的戏曲文化意义。根据此剧在剧本、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之间具有的承袭关系。而在陕西地区的戏曲剧种中,目前也仅发现汉调二黄剧种的此剧和昆曲及流播距离相对遥远的台湾北管戏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汉调二黄剧种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葛恬 《鸡西大学学报》2013,(7):102-104,135
近代中国,因西方文化的介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经典戏曲昆曲曾经历衰落和黯淡。2011年,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杭州数所高校引起强烈反响。笔者以问卷调查形式在浙江大学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对昆曲所持态度的研究,从对昆曲的了解水平、接受态度、受欢迎的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昆曲的认识和热情程度不容乐观,高校中的戏曲环境仍欠成熟,昆曲本身方言式的念白、复杂的表演程式及缓慢的节奏是造成大学生对于昆曲难有热情的原因。青春版《牡丹亭》以旧剧新编、现代的舞台效果、合理的演出场次安排以及走进高校与年轻学生零距离的宣传等优点,在年轻人中取得了"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成功",对于传播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借鉴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福州十番"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州十番是流传于福建省福州附近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福州十番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另一类是用民间管弦乐器加上打击乐器演奏的“丝竹锣鼓”。本文主要对“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几首代表性十番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丝竹锣鼓、的曲调主要来源于曲牌,小调,哗牌等。曲牌是流行于当地的民间乐曲;小调是当地的民间小调;哗牌是当地流行的一些唢呐曲。“丝竹锣鼓”的曲式结构多为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及多段体形式;调式从为“正宫调”即(do=G)及其同宫系统的各调;节拍板式多为一板一眼的二拍子;速度一般是先慢后逐渐加快;配器手法主要是齐奏;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乐段内常以“起,承,转,合”的发展原则安排乐句,并常用四小为一乐句的相同乐句的重复。  相似文献   
7.
昆曲去声字演唱时在旋律上由低而高再回落,称为“豁腔”。去声字在旋律中常处于高音区、句首处、歌词意义所表现的复杂情绪的转折处。使用豁腔演唱有其语言调值、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诗词创作特征、唱字清晰等多方面的原因。去声字和上声字组合使用时,前字的音高往往高于后字的音高,在念白中则反之。  相似文献   
8.
戏曲翻译中的文本性与表演性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话题。戏曲文本的表演性应不应该翻译?如何来翻译?中国古典戏曲翻译中,是文本和故事本身重要还是表演性重要?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昆曲为例,昆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继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等的优点,至少其中的对白部分颇有诗歌的特点,又具表演性,因此翻译时可以加上增添其表演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昆曲艺术是整个戏曲文化的一部分,同属民族音乐文化。昆曲艺术有其作为地域文化的特色,又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种。深入开展对昆曲这门古老而深奥的艺术形式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在更广阔范围内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梳理江苏百年各地昆曲传承及其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以促进不同文化及文明之间的对话,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的国际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昆曲男旦创造了表演艺术的辉煌,但"传"字辈艺人之后出现了七十年余年的断层.如何恢复昆曲男旦表演,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完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昆曲继承与发展不得不正视的严肃问题.恢复昆曲男旦表演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