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绮 《海外英语》2015,(9):131-132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
作为古今闻名的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文章从多个侧面,即悲剧性、人物本性和和谐性等三个方面着手去分析和欣赏这部巨著,浅析了作品中对人性的真、善、美的赞颂,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试图从多角度挖掘出作品内部所蕴含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3.
文本叙事的稳定与平衡,取决于结构与内容的能量交换及其过程。透过后现代生态诗学的视角,莎剧《李尔王》是对文本能量叙事的召唤和书写,并在剧本自然与精神生态的能量碰撞中形成消极的诗化语境,引发了主体关于人的位格消解和自失,彰显了一种对生命意志无情摧残的永恒复返的虚无,促进了以“世界病”为表征的消极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李尔王》双重情节中存在着几种二项对立,包括地位高低、男女性别、口头话语与书信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对立,这不但避免了主次情节的重复,而且使两者成为统一的整体,也使该剧的悲剧意义更为普遍和深刻。此外,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出发,该剧情节中最基本的二项对立秩序与混乱规定了该剧的叙事结构,即由于维系个人、家庭、国家和自然界的自然关系的瓦解和重建所引起的从有序到混乱,再到恢复秩序的过程。这也是该剧的主题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多种艺术手法构建自然、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的终极道德伦理鸟托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进行解读,展现剧中人物制造的伦理道德的荒原,体验李尔的人性复归及其对亲情的守望.认为考狄利娅这一形象承载了莎士比亚道德伦理鸟托邦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In this essay Ryan Kemp makes an unlikely case for value stability, arguing that people should almost never aspire to become radically different and that, given this, some people should be reluctant to pursu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at wildly broaden their life possibilities. His account is developed and structured around two borrowed examples, one literary and the other historical. Wendell Berry, his novel Hannah Coulter in particular, is the source of the first example; Jonathan Lear, specifically the case of Native American resettlement developed in Radical Hope, provides the second. The essay contains three sections structured around three related ideas. The first section explores the rationality of wanting to be a different person. The second section explores the rationality of wanting to be the same person while doing entirely different things. And the third section explores the rationality of desiring an education that teaches you to be suspicious of being anything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西方文化学派的操纵理论越来越为译界学者所关注,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来集中在语言对比和价值评判层面转移到对两种文化的关注上来。该文将在操纵论的理论框架下,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的《李尔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操纵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对译者以及译文的操控。研究发现,二者的译本是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影响碰撞后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疯癫形象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上独特而普遍的现象.在米歇尔·福柯审美决定论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李尔王>中李尔从国王走向疯癫最终死亡的过程.李尔身份的变化体现了莎士比亚及很多作家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疯癫和愚蠢来寻求理性和真理,从而使社会在文学里达到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疯癫的审美是文艺复兴时期美学独特的向度,而疯癫美学的建立却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9.
《李尔王》原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莎士比亚在创作九部有关英国的历史剧后,形成一种沉重甚至焦虑的历史观,这十分自然地促使他写起悲剧来。然而从1600年起,他突然偏离可信的历史,进入一种遥远的传奇语境中,《李尔王》便是其中的一座云雾缭绕的奇峰。对这出悲剧整体意义的解释可谓言人人殊。本尝试用化人类学和原型批评对《李尔王》进行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10.
朱亚宁 《海外英语》2012,(15):220-221,224
King Lear is considered to be Shakespeare’s greatest tragedy.Using analysis of the play and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s of Jacobe an time,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is play serves its traditional role as a"mirror for princess"play and how a broader dimension provided by a Christianized natural law is availabl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ossibilities of human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