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渠红岩 《出版科学》2016,24(6):112-115
《古今图书集成》的内容复杂广博,如果没有合理科学的编排不可能成为备受赞誉的大型工具书,它开创的由“汇编”到“典”再到“部”的分类方法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便于查找使用。“部”下的“汇考”“艺文”“纪事”“杂录”“外编”是编者根据材料的性质分别归类的,即使相同的内容也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别,反映出编者对文献资料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古今图书集成》的每项专题都可视为一部专门性类书,对有关研究具有索引作用,这是其科学的编排所产生的内容集成之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桃花扇>结尾写侯李二人双双入道,很多人对这一悲剧结局的合理性表示怀疑,甚至加以否定,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这一悲剧结局的内涵没有正确的认识.其实,"入道"并非消极逃避,也非"真解脱",而是一种抗争.从全剧的主题、人物性格、艺术创作等角度分析,这种安排都具有合理性, 另外,它还具有极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没有什么疑义.但是,千百年来,陶渊明身上有些谜局,一直没有得到破解,诸如陶渊明为什么“生前枯槁,身后名重”?对陶渊明的一些作品为什么会有大相径庭的评论?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为什么纷纭错杂、毁誉交加?文章对这些做了客观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位于洞庭湖平原北部边缘的鄂南桃花山地区,素有"荆楚桃花源"、"荆楚第一竹乡"和"鄂南茶乡"之称。其历史悠久而异彩纷呈的"桃文化"、"竹文化"和"茶文化",构筑了当地特有的人文风情。笔者从乡土文化视角,对此类地域文化现象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的堕落和神的拯救,作为清教徒的诗人,弥尔顿试图从人类的角度写这部史诗。《失乐园》以圣经题材作为基本构架,描写了人类最初衍变的史诗,并浓缩了整部《圣经》史,所表达的各种观念都以圣经为模板,在具体细节安排上多引用圣经内容。充分说明了《失乐园》是一部完整的圣经史诗。  相似文献   
6.
夸父逐日最早见于《山海经》与《列子》中的相关记载。对夸父逐日的相关研究得出两个结论,一个结论认为夸父逐日不是神话,另一个结论与之相反,认为夸父逐日是神话。文章厘清两个结论内部的各种代表观点,并认为夸父逐日是神话,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即夸父逐日神话蕴含西方意象,夸父逐日隐喻东方人的乐园情结,夸父向西逐日是求索幸福与价值,夸父逐日神话表征东方民族通向乐园的苦难征程。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天堂》中鲁比镇老一代与年轻一代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困惑和不同态度,揭示作者莫里森对继承与发展黑人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黑人既要接受白人社会的发展和白人文化,又不能抛弃黑人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打破隔绝,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继承和发展黑人民族文化,黑人民族才能建立天堂,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9.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Philip Pullman's insistence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creative power of stories in education and the need for children to think deeper about texts than the surface plot; the suitability for fantasy literature to be used for this ‘larger project’ and the current power of children's fantasy, leading to Pullman's winning of the Whitbread Prize; and Pullman's vehement rejection of links betwee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C.S. Lewis's Narnia books. Both series are influenced by Paradise Lost but read from their own religious position: Lewis is the conservative traditionalist and Pullman the liberal reformer. In both, Christian allegory is used to encourage deeper readings of the works. Ultimately, Pullman's criticism of Narnia draws attention to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series and the power of both to provoke challenging questions rather than straightforward answers.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天堂》中的圣经原型元素,展示了莫里森对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暴力政治和非裔美国人现状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