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陈独秀的政治历史上,"托派"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但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历来的政治结论大抵相同,但涉及这个"问题"的具体史实与征信文献却大都语焉不详。陈独秀从受托洛茨基思想影响到组织上参与"托派"活动,几经波折,一度联合"托派"诸小团体并领导统一后的"托派"全国组织,最后与"托派"核心组织人事、政治思想路线渐行渐远,最终分手。对这一过程作翔实而清晰的历史耙梳,有利于我们从学术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学学理的分析,进而搞清陈独秀"托派"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作为知识人的鲁迅如何理解、阐释并促进中国的革命问题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关于鲁迅与革命文学的研究,或者纠缠于“革命文学能否成立”和“什么人具备资格”(革命人能否成立)的问题,或者引用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中与其言论表达相似的观点作为证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生活、文学、政治、革命之间的转换机制问题,而这个问题更多地涉及鲁迅如何形成革命文学观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鲁迅所弃译的厨川白村和鹤见祐辅的几篇关于政治、文学与民众关系的文章则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无产阶级革命到实现共产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有多长,马克思没有具体说明,列宁根据苏联革命实际,提出这个过渡时期应分为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两个阶段。此对这两个不同的时期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阶段的认识,有利于为推动社会民主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列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迄今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形式。毛泽东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无产阶级以革命实践活动来解放自己的精神武器。它自产生以来,就面临现存的一切剥削阶层的仇视和指责,遭受到各种各样修正主义者的曲解和诋毁。甚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也曾多次出现机会主义思潮,一度产生过"马克思主义"被肢解和误读的荒谬现象。在当前形势下,明辨这些杂音,对捍卫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化、大众化是意义非凡的。  相似文献   
6.
训政思想作为实现孙中山政治现代化三步曲(军政、训政、宪政)思想承上启下的一步,具有重大的价值,但是却在实践中被国民政府扭曲成了一党专政,并加入了军权这一独特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民政府政权在大陆的失败。从当时以及后来的世界形势看,一党制在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也是国民政府实施一党专政的时代环境和历史必然性。尽管训政被国民政府一党专政给扭曲了,但是,走向完备宪政的当今中国大陆,必须从中看到孙中山训政思想众多合理的因素,并予以借鉴,实现训政思想的现代化,从而在继承创新中推动中国大陆政治现代化,服务于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7.
腐败和世界上一切反动的东西一样,都怕人民。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定的依靠人民,任何困难都能被我们克服,任何敌人都会被打败。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更深入地反映了中国男女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尤其是男女间“性”的关系的不平等,造成了女性悲惨命运的事实,提出只有政治革命与伦理革命相结合,在改革政治体制的同时根除传统陋习文化,唤醒女性的人格尊严意识,才能实现启蒙者和革命者所提倡的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愿望,才能真正达到全民族翻身解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世界景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并由丰富的,具体的内容构成有机的体系,成为无产阶段利益的根本反映。实事求是是无产阶段世界观的基础,为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是无产阶段世界观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间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并创立了其中国形式-人民民主专政。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一理论的内容,形式,职能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本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渊源,内容及其职能的当代发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