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篇
教育   21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钱”批判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以作家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及时代环境为依托,以人主义思想原则为先导,对以“金钱”为轴心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出了规律性,概括性总结,形成了莎士比亚独特的金钱观。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不同时期都塑造有母亲形象。这些形象既有共性特征又有时代的形象流变。总体而言,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经历了由最初的共性突出到第二时期的个性突出,再到第三时期共性与个性双重模糊的变化过程,这种形象的流变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3.
朱艳欣 《科教文汇》2011,(25):81-81,103
奥菲利娅和苔丝狄蒙娜是莎翁笔下两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对其形象进行重新解读,以期给读者带来别样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是在18世纪以后被一步步构建起来的。1769年的莎士比亚庆典是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为莎士比亚举办的庆祝活动,他的组织者大卫·加里克是当时最著名的演员,也是莎士比亚的狂热崇拜者。这次庆典从筹备到举办的整个过程都充满波折,但又被加里克一一克服;它看似一个偶然事件,但却因为其影响深远而在莎士比亚文化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陈玉伟 《海外英语》2014,(9):193-194
"Three Unities",derived from Aristotle’s unity of action,were developed to be the golden rule of drama or play creation by the classicis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Three Unities",to some extent,provides the dramatic writing with certain law and criterion.However,the absolute standardization fetters the progress of artistic creation.Samuel Johnson,publishes 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 to propose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shackles of"Three Unities"by the study of Shakespeare’s plays.This creative proposal accelerates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tic writing,thus,more excellent works writing in a more free way with a large scale appears in succession.  相似文献   
6.
This article examines two comic book adaptations of Shakespeare’s Hamlet produced for teenage readers and used in school classrooms. It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ways in which particular kinds of literacy are being implied and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textual practice of multimodal adaptation. It presents a close reading of sections of the texts and places the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ultimodal theory and adaptation studies. The paper is part of a larger study of comic book adaptations of Shakespeare’s plays based on a serie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he producers (publishers, artists, textual editors) involved in the adaptation process. The data are analysed in order to raise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assumptions about literacy inherent in educational texts, and to outline the importance of further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第116首十四行诗”和艾米丽的“追忆”极其相似地表达了爱情至死不渝、恒久不变的主题,但两位诗人又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定义着“真爱”。莎士比亚认为爱是“两颗真心的结合”,爱情是浪漫的,世人应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而艾米丽认为“真爱就是你我的融合,相爱的人是融为一体的,其欢乐与悲伤共生共死”。此外,两诗从正反两个方面,引证了“爱”的真谛———拥有的要“珍惜”,失去的要“珍藏”。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夏天”意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夏天"这一意象的研究表明,季节之夏乃人生之春,其形下之美灿烂而动人,其形上之美乃真善之化身;莎翁巨笔意在使爱人之形美臻于圆满之境,使该美长驻其诗文。  相似文献   
9.
哈罗德·布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不仅认为莎士比亚是西方经典的绝对中心,更坚持认为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人物形象塑造,对人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死亡的关注等方面,直接在精神和意识上创造了我们,扩展了我们。布鲁姆关于莎士比亚的这一看法,对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不无启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人文主义思想,尤其在其四大悲剧中,通过悲剧形象的塑造向人们传递了人文主义的内涵,讴歌了人文主义精神,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理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