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Swedish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 mathematics as a female, male or gender‐neutral domain. A sample of 1300 students in two age groups, 15‐ and 17‐ years, answered a questionnaire and about 50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interviews. The main part of the inquiry form consists of Who and mathematics, an attitude scale recently developed by other researchers. The results are analysed with respect to gender, school year and study programme. Gendered attitudes were found among considerable minorities. There is a marked tendency to view mathematics as a symbolically male domain: positive aspects are associated with boys and negative aspects perceived as more female. Older students hold more strongly gendered views than younger. Boys in the science programme have the strongest beliefs of mathematics as a male domain.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汉语中,“谁”、“哪个(人)”、“什么人”是问人的常用形式。人们往往简单地根据句法位置来界定它们是说明性或指别性,而调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集》发现:在NP+是+WH?和WH+是+NP?句式结构中“谁”、“哪个(人)”,“什么人”的性质或者说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答语与之相对应并不能仅由它们所在的句法位置来决定,还要由上下文语境、问话人与答话人之间的关系、句中体词性成分NP所包含的语义信息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3.
《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是一部颇具讽喻内蕴的小说。小说以文学化的方式针对实用主义哲学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构想进行了富有批判性的揭示与质疑。小说的故事本身、小说的标题设置、小说的结尾都包含着丰富的讽喻色彩。  相似文献   
4.
《快乐大本营》“谁是卧底”游戏,其实就是一个对词义解析的过程,从游戏进行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参与者都对所拿到的词语进行解析,由于游戏规则的限定,他们不能使用大家经常用到的通俗义,而是采用了理性义中的专业义和色彩义,这样的结果会使观众开怀,达到综艺节目的娱乐效果。  相似文献   
5.
俞峰  陈正 《体育科研》2005,26(3):113-115
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新课程实施的经验,对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与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合班选项"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6.
《种树的牧羊人》是1987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根据法国作家吉奥诺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导演弗雷德里克·贝克是国际动画界公认的大师。短片中的绘画具有鲜明的印象派绘画以及表现主义绘画的特点,既突出了原作散文诗般的抒情意境,又强化了对人物"异化"精神状态的呈现。同时,贝克充分利用动画电影在镜头语言以及声效方面的突出表现力成功延续、拓展了原作"人与自然"的主题和"静默力量"的意蕴表达,显示出贝克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动画改编时深厚的"二次创作"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7.
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所著的《论盲人书简》为科学地认识盲人的特点提供了认识论基础。狄德罗认识到盲人具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盲人可以借助感觉获取经验,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可借助触觉符号来认识事物,可以通过感觉补偿视觉的缺陷等。狄德罗关于盲人学习能力的思想对我国盲教育发展的启示有:克服偏见,树立对盲人的正确认识;注重培养和发挥盲生的各方面优势;重视信息化手段在盲生发展中的作用;注重盲生的特殊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罗军  辛苗 《科教文汇》2013,(17):60-62
不论是在东方学界还是西方学界,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都因其丰富的精神生活、巧妙的思想表述、独特的创作特征、罕见的语言魅力等因素成为很多学者十分关注的诗人。在她的众多诗歌当中,《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一直以其文本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很多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不过,从反政治符号主义、反社会符号主义、反文化符号主义以及反语言符号主义等四个方面去探索这个文本在符号化的世界中潜藏的反符号主义思想,目前尚无先例。  相似文献   
9.
《感动中国》以年度人物形象符号渐次建构起多元化的价值共同体,其中却存在两种面相和双重逻辑的冲突与博弈,并直接制约着社会认同效应。在实践层面,价值认同的实现有赖于在价值同构和重叠共识两个层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对金庸武侠小说中"我是谁"这一隐性主题的存在进行了论证,然后针对这一主题所探讨的个体的哲学主体地位这一问题进行了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