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与现实是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论题。语言世界观是一个民族凭借语言构筑认识世界图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固化思维;不同语言的民族认识世界的图景和方式不同。从哲学角度来看,政治、宗教、哲学和社会结构等民族文化和观念并不能解释跨语言差异,感知和认识并不能根本制约和决定语言本质,语言符号或语法标记与外部客观世界也并不必然存在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语言和思维及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关系,指出语言具有文化意义,思维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上存在着差异及文化是思维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也是国内语言学界研究比较多的一个思想。本文则力图对该思想追本溯源,集中探讨一下沃尔夫前期提出的“隐性范畴”思想,对其主要观点、意义及对汉语研究的启发做一个整体概观。  相似文献   
4.
西方对比语言学者通常认为对比语言学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本文作者经过研究,认为这一历史还可以上溯,其中19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洪堡特、20世纪20年代欧洲学者叶斯柏森和40年代美国学者沃尔夫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集中讨论了洪堡特与沃尔夫对开创对比语言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每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一种对世界的看法,即世界观。各种世界观没有高下之分,人人平等。力图了解、尊重并敬畏他人眼中的世界,这是一种对待文化他者的正确伦理态度。只有更好、更多地了解他人的语言和文化,只有在与他人的平等对视或对话中,我们才能认识并克服自身的局限和相对性。世界的和平、民主、进步有赖于多姿多彩的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共存与融合。以往对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讨论局限在理论理性范围内,忽视了它的实践理性,即它的伦理维度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6.
谈沃尔夫语言学中的“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沃尔夫在对印第安语,尤其是霍皮语等语言长期、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在积极探求语言结构在人的心理层面的反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语言学本质上是对意义的探寻"的语义观,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跟语言和心理相关联的隐性概念。揭示不同语言表达意义的方式,尤其是对语言中隐型或隐性范畴的深入挖掘,是沃尔夫具体语言研究的主要手段,也是他进一步探求不同语言使用者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意义"在沃尔夫的语言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进行了述评 ,认为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现象 ,具有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 ,思维先于语言。但是它们又是相互作用的 ,而且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不同的作业情境中 ,它们的关系是有所变化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