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2338篇
科学研究   3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7篇
综合类   12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良是家有万金的韩国贵族公子,国灭家破后为报仇,曹募壮士刺杀秦始皇.失败后读兵书交豪杰,终成为反秦农民军小首领。投靠刘邦后.他在刘邦率军西进灭秦中出谋划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鸿门宴”中他机智多谋,保护了刘邦的生命。他又送汉王赴南郑,途中献计而返,为汉王的东进做准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史实出发 ,考察了周文王姬昌“演《周易》”的历史过程及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初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应运而生,爱国华侨兴办的民族工业企业无疑是这一经济浪潮中鲜艳夺目的奇葩,其中陈启沅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开山鼻祖,张弼士更是当时举足轻重、富有影响的人物。据2003年1月5日《光明日报》报道:日前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爱国侨领张弼士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称张弼士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他推动了近代中国的铁路、矿山和现代农业、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张弼士研究正引起学术界关注。拟对二人企业经营情况、企业规模及经营思想、经营成效和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揭示他们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图书馆学史上,张厚生与钱亚新两位图书馆学家的交往是不容忽视的一页。论文从相遇相识、学术通信、科研合作、日常交往等方面梳理了张厚生与钱亚新的学术交往,较好呈现了学术前辈提携培养后辈与学术后辈尊重学术前辈的学术承传和敬老的传统。他们之间的学术交往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山西省图书馆收藏的一批钤有特殊标记的古籍线装书着手,揭示出20世纪50年代张小衡捐赠其父张瑞玑“谁园”藏书的一段故事。文中简述了张瑞玑的经历、文采与事迹,总结了他反清、抗袁、抵制军阀的一生。结合对“谁园”现存建筑的实地勘察,介绍了张瑞玑按照我国古代藏书楼建筑的经验和规制兴造的“谁园”藏书楼,以及它的特点。统计了“谁园”藏书的数量和品质,展现出他不凡的收藏品位、广泛的阅读兴趣以及救国的胸怀和志向。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文献通考·经籍考》作者的生平与全书的编制体例及内容,同时力求中肯地评价这一重要的史志目录。  相似文献   
7.
《十道志》是唐代地理总志,早已亡佚,存世者仅有清人辑佚之作。今于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中又寻得其不同于辑本之佚文若干,可为《十道志》辑佚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出版人张元济的图书馆事业为中心,通过对张元济参与图书馆事业的历程以及其图书馆理念与实践的考察,窥探民国出版界与图书馆界的互动及影响,最后指出,两个看似"跨界"的界别同属特殊的"文化事业"行业,需要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而至今缺乏的就是缺少张元济式的人,一个真正以"文化精神"办"文化事业"的知识分子群体。  相似文献   
9.
沈德潜和纪昀在学批评史上一直被相提并论,二人的诗学有一致处,也有差异。相同处主要体现在对经世致用的看重,对诗教的维护,对温柔敦厚的要求;差异主要表现在道观的不同和诗学研究重心以及具体看法的不同。他们诗学的特点和他们身份的不同定位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0.
韩愈《进学解》一文提出的"记事者必提其要"为学方法,千古以为美谈。然而细细考究,这个概念含义并不明确。前人对"记事者必提其要"做了各种阐释和解读,经过梳理,认为它大体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即对史籍一类的著作要抓住其纲要;采摘经史,据事以类义;整理史实要含咀英华、删除冗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