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412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0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办好专科类高校学报的关键是要标新立异,在新、特、识三个字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2.
《广东新语》的作者是屈大均。但该书中的端州山水章却标明是何磻所撰述,端溪砚石章则标明是高兆所撰述。无论从题目名称抑或从具体内容来看,此两章与全书的撰述体例及与屈大均谋篇设目的宗旨不相吻合。经分析可知,此两章文字原非《广东新语》所有,是屈大均受某些特殊原因所驱使或出于某种考虑,才将它们加插到《广东新语》中去的,添加时间是在康熙二十六年之后。由于此两章文字的撰写时间及其被收入《广东新语》中去的时间皆可考,故凭此能说明《广东新语》在康熙二十六年时已经刊刻成书的说法欠妥。  相似文献   
3.
庄华岳1935年考进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与赵无极同班,感情甚笃,同是班里最为出类拔萃的.庄华岳在校学习时就显露出过人的天份和才能,成为老师眼中的奇才,作品受到业师吴大羽及同学赵无极的激赏.吴师拟荐庄出国留学,因抗战爆发终成泡影.后庄华岳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赵无极毕业后赴法深造,成就为一代大师.1957年赵无极曾误信传言,...  相似文献   
4.
赵无极是一位融合中西方艺术精华的当代抽象主义绘画大家。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他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彻悟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赵无极的艺术历程给我们剖析了东西方文化结构在相悖的情景下而得以戏剧性结合的秘密。他的成就为当代志在探索中西结合绘画道路的中国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借鉴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赵炳麟是晚清政坛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言官。他对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思考富有积极意义,对广西铁路建设满怀热情,希望清政府能够严责广西地方当局加快筹建进程。然而,当他被清廷中枢抛到铁路筹建的前沿舞台后却屡萌退志,深感自己筹建能力的缺失。这些反映了他作为言官的尴尬处境。走向末路的清政府因无法遏制朝中腐朽势力的侵蚀而用其所短、弃其所长,正是它覆亡前的征兆。  相似文献   
6.
赵宧光是明末著名学者,其《说文长笺》为明代文字学之巨著。自清以来,此书备受指责,而遭学者冷眼。从传统语言学发展史来看,它的学术价值应该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7.
《因话录》是晚唐笔记小说中的优秀作品,作者赵约生于德宗贞元十八年至贞元十九年(802-803年)间,卒年大致在僖宗乾符中和之际。赵出身儒学世家,其家族以“文学进身、科举入仕”的方式进入到统治阶层,并与当时一些名门望族联姻,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是赵成功完成《因话录》创作的重要因素。《因话录》成书于僖宗乾符中和之际,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唐代社会的原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籍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成书之后便被后人广为征引。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赵构的评价多有偏颇,有失公允。宜从具体史实出发,选取靖康之变、苗刘之变、浮海避狄中、定都杭州时、岳飞被害时、秦桧专横时等几个特定历史时期,以赵构的作为,尤其是其与吕颐浩的关系来分析解读,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赵构。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规定了一个国家未来数年的文学艺术秩序、标准和原则,在社会革命体制的调整与重构期,赵树理应运而生。他把农民作为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并将其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文学视域里。但我们研读赵树理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创作实践与《讲话》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与工农兵结合"的内在精神少有契合而多有错位。这种不容忽视的错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树理及其作品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招魂》中关于帝、巫问答之辞一节的解说历来争论较多。笔者以为导致各家观点出现偏差的原因,排除原文有脱讹外,主要是对"掌梦"和"谢"字的理解不同。其实,文中巫阳所提到的"掌梦"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显然不同于上帝所言的"筮予之"。"谢"字也未必如历来诸家所认定的"谢去"或"徂谢"意,而是作为一种巫术用语,指占卜的结果不灵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