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2篇
教育   56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外语专业学生研究外国文学具有双语双向交流的特征,这是他们的优势.但他们母语和文学基础的薄弱使他们陷入困境,因此,在外语系或外语院校增加文学课时,加强文学和文学理论与批判的学习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既要熟练掌握驾驭母语和译作语言的技巧,又要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紊养。用文学语言翻译文学语言,用形象翻译形象,使译文读者和原作读者同样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和欣赏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情境者,情趣境界之谓也,主于美。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整个艺术审美活动中。艺术没有唯一的和绝对的摹本,也没有终级价值标准,有的便是一件件具体的作品和一次次具体的活动。一件作品就是一个独绝的情境,这情境是别人创造不出的,甚至创造者自己都是不能重复的。在此情境中,包括每一个细部,即使如绘画中的一处空白,音乐中的一个休止,小说中的一段铺垫,等等,便有着特别的意味,特别的美质。  相似文献   
4.
钱穆、张舜微二人,均被当今学界视为“通人之学”的国学大师。两人对刘知几的评价,有着相当的不同。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窥见其各自治学方法、旨趣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解读两家史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永嘉学派”是南宋重要的学术流派。“永嘉学派”的形成就是“永嘉文派”的形成。永嘉学者有重“文”的传统,这为“永嘉文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永嘉“好文近乎儒”的地域文化传统与南渡文风的流播孕育了“永嘉文派”。永嘉文人明确一致的文艺追求与文论主张使“永嘉文派”得以最终形成。“永嘉文派”的存在与文学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吴飒 《凯里学院学报》2003,21(2):102-104
借鉴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讨论文本歧义的理解机制及读者进行意义选择时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8.
卞孝萱先生学识渊博 ,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史专家。虽年届耄耋 ,著作等身 ,而犹精神矍铄 ,笔耕不辍。为恭贺先生八十华诞 ,我们编选一组文章 ,以展示先生的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9.
前贤时人对《原道》篇所言之"道"的众说纷纭,不惟字句理解上的差异,亦忽略了"道"在此篇中涵义的丰富性。刘勰在推原"文"之起源的同时,亦在推原"道"的发展。《原道》篇的深层意图在于言"文"而非言"道"。"道"的发展是通过"文"的发展来展示的。《原道》开篇所言之"道"是宇宙生成的终极之道,中间部分所言之"道"是道家之道,最后所言之"道"是儒家之道。刘勰通过"道"的丰富涵义的内在转换,意欲为"文"的起源找到终极,从而通过强调与神化儒家经典来纠正时人对文章形式过分追求的文风。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代科举事业的推动下,茅坤的古文评点本在明代十分盛行,其《史记抄》、《唐宋八大家文钞》皆广受好评。但茅坤的这些评点本并非仅为八股创作而产生,其编选过程及编选宗旨皆体现了茅坤为贯彻"文以明道"思想的复古志向。茅坤评点的体例、内容等呈现出"法"与"意"相统一的特征,使他超越了以往评点家,促成了明代古文评点的空前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