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0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首先简述宋人梦幻词的分期。提出苏、辛梦幻词的贡献在于苏、辛借鉴前人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庄、骚、李白以来的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梦幻词的诸多范式:天问式、游仙式、骚体式、俳谐式、遥相思念式、诡谲象喻式等。苏、辛梦幻词之异在于苏词清幽而旷达,辛词激越而悲壮沉郁。他们开拓了宋人梦幻词的表现领域,使宋人梦幻词的体式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2.
纳兰性德与李煜在中国词坛上有很高的成就与地位.本文试图从占二人词作"重头戏"的写梦词入手,着重探讨他们写梦词的创作心理与他们二人写梦词在情感、内容和风格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神秘的意味:论《白鹿原》中的奇异性事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是意味深永的忧患之作。在这部小说中 ,奇异性的事象中包蕴着浑涵而神秘的意味。玄妙的梦境 ,不仅激发着读者的想象力 ,而且还让人进入更本真的生命世界 ;鬼魂附体事象 ,则深化着你对人性、对人的幽邃、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认识 ;而怪异的征兆 ,一方面作为一种叙述动力、一种结构方式在小说内部发挥着作用 ,一方面也在读者身上产生一种紧张感 ,调动起读者探知内里、弄清究竟的强烈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4.
美国密西根大学林顺夫教授曾撷取“透过梦之窗口”这一精巧比喻诠释了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中的“文学梦”。从《庄子》到晏几道、苏轼、吴文英的词再到《红楼梦》,他的研究指出这些“文学梦”并非仅仅以实际的梦境经验为基础,而是将作家特殊的哲学思考付之于特定语境的再度创造。“文学梦”既包括“我思故我梦”的层次,也包括“我思。我梦”的内容。“梦之窗口”既是一种特殊的观物方式,又创造出一种新现实。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红楼梦》系列梦的分析,揭示了梦在结构全篇、映村现实、寓言象征、心理仿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肯定了梦描写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用弗洛伊德“释梦”及本能论的观点对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作品进行分析。艾略特的作品中充满了重叠的意象与象征,长诗《荒原》就采用梦幻式的象征手法表现出诗人精神的幻灭和对社会的绝望。弗洛伊德学说为艾略特的诗作提供了形式及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有较多关于梦的记述,这些记述属于当时史官的职责。按其内容可分为七类,其特点为:梦的内容大多与祭祀或政治斗争、战争有关;梦境的主角大多是诸侯大夫及其密切相关的人物;所记述的梦大多应验。这些记述具有增加章趣味性、推动故事发展、营造神秘气氛等作用。批判地看待这些记述,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人的某些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9.
《左传》开创的梦叙述范型在保有殷周巫史记梦传统的基础上着重权力叙述之开拓 ,揭示梦及释梦成为权力拥有者垄断产品的真正原因乃在于梦能使他们的隐秘需求转化为现实并可藉口释梦牢牢地控制住社会政治斗争的主动权 ,以便狙击敌手获信民众。为此 ,《左传》把梦变成了书写预言的工具 ,并以多样化的预言性叙述方式 ,通过史实或经验告诉人们梦作为预言的准确性 ;其释梦的方法则以象征性叙述为主 ,把梦中出现的各种视象置换成其所象征的内涵 ,表现出单一对应和复杂交叉之关系。自春秋以降 ,梦的权力叙述更多地是在历史叙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而梦的预言性象征性叙述却在虚构叙事里获得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倪辉 《科教文汇》2013,(1):171-172
小学生时代经常被问及有关梦想的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丰富多彩。有些宏伟庞大,有些平淡实际,各种理想和现实碰撞交织在成长的道路上,而达成梦想的学生寥寥无几。小学生所说的梦想,最后到哪里去了呢,应当怎么样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呢?人生的阅历有助于我们实现价值,还是妨碍了理想的进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