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发展是从大学的革新开发的,各种专门学院是在大学教育发展到一定阶级后才得到显的发展。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从专门教育的兴起开始的,大学建立后大学教育成了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两国在发展近代高等教育过程中所走的道路,所采取的政策,既存在着某些差别,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西方在很早已有交往。明末清初,交往已相当频繁,西方一些传教士曾涉入中国上流社会,担任宫廷教师,对外谈判翻译等重要职务,很受当权者重视,甚至部分高层人士还接受了西方宗教,成为信徒,中西文化一度出现交融的前景。但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种种差异,西方人的行为使中国人对其产生的种种误解及中国国内的现实状况等因素的综合使用,使中国突然关闭了刚刚开启的国门,使中西隔离,当西方工业文明崛起之时,中国仍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之中,使中国失去了分享人类文明成果的大好时机和一次飞跃发展的良好机遇,最终因落后而被西方殖民者的炮舰冲入国门,陷入百年屈辱历史。  相似文献   
3.
南朝帝王与文人的关系,与汉代帝王对文士“俳优蓄之”的观念不同,在南朝诸帝中,梁武帝虽称不上很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以帝王之尊,引纳赏接文士,梁代著名的文人,几乎都和他有过文学活动上的关系。梁武帝的爱好文学和驭下宽容,多少给当时的文人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他们能够比较安心地创作,促进了梁代前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关于杨秀清“逼封万岁”的直接根据并不充分。杨秀清不可能向洪秀全“逼封万岁”。相反是洪秀全炮制了杨秀清“逼封万岁”的政治谣言,策划了对杨秀清的政治谋杀。  相似文献   
5.
"手铸金人"是北魏王朝对国家大事进行预测的一种方式,皇帝将铸金人的成败视为事件吉凶的预兆。最初该方式只用于对皇后选立的预测,北魏后期,这项制度走出了后宫,成为鲜卑贵族对皇位继承进行预测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九嶷山舜文化主要突显于九嶷山及其相关景区景点、舜帝陵庙及其祭舜礼祖谒陵活动,以及历代先贤明哲的名作之中。为弘扬九嶷山舜文化,对"突出大主题,做好大文章"、"构建舜文化圈、实施舜文化旅游联动开发"、"内练内功、外塑形象"等构想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走上了追赶西方列强的道路。在大力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时,在文化上,日本却未曾以西方为师,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几个方面,如神道、本土化了的儒学、武士道精神加以整合,形成了适应日本扩展所需的国家主义。在国家主义这个思想体系中,国家神道处于中心地位,是主体;儒学中所宣传的"忠",武士道所宣扬的"武",则是两翼,三者共同塑造着日本国民的民族沙文主义及对天皇的愚忠精神。  相似文献   
8.
袁绍轻视皇权,拒迎献帝,荀彧旋即弃袁投曹,曹操得到"吾之子房";曹操因为挟天子而赢得了政治上、人才上以及在割据势力分化组合等方面的主动,进而在最后搏弈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春秋》经传在汉代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代“春秋决狱”、规范祭祀和立嗣继绝等行政管理理念的形成,深受《春秋》经传的影响;而由《春秋》经传衍申出的“守经知权”、“通三统”等理念,则对皇帝专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This is the second of two articles by the same author arguing against the thesis that there was a conspiracy between the Byzantine emperors and Saladin, sultan of Egypt and Syria, against the crusader states and the Third Crusade in the 1180s. While the focus of the first article was primarily on the Latin sources, the present study shifts the focus to the Arabic primary material, hitherto largely neglected or inadequately treated by modern historians. Through a critical re-examin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Arabic sources, backed by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new Latin material when necessary, this article presents expanded argument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Byzantine Empire, the Sultanate of Konya and Saladin in the 1180s. The conclusions lend further support to the view that the Byzantine rulers and Saladin never concluded an alliance against the Latin settlers of Outremer and the Third Crus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