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3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意识是石评梅孤独敏感的天性与个人生活感情遭遇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相对立、相冲突的必然结果,更是她的自我认识觉醒后的一种必然心理。这种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石评梅的生存状态上。  相似文献   
2.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学生中的异类,他没有取得学位便提前回国,以往的学者对此的研究多停留于外在事实层面,而忽略了诗人心理世界的独特性。从朱湘的应激心理、孤独心理和性爱心理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诗人留学期间的心理状态,以探求其肄业归国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3.
《飘》是一部优秀的美国小说.本文从作者的生平、创作诱因、文本分析等几个角度对作品进行解构,把握人生的虚无与成长的孤独的主题意蕴,为全面理解作品提供一种可能的陈述.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城堡》颇难解读,而对主题结构的剖析则是解读这部作品的一条线索。叙述声音的渐远,乃至隐退;意义追寻的失落以及孤独的无法企及都使主人公K的离奇悲惨的命运在追寻的悖论中得以充分展现。追寻的悖论与失落象征着信仰的缺失,也在昭示着整个人类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从空间叙事的层面解读小说《婚礼的成员》中"小镇——冬山——世界"这一空间模式的隐喻。通过空间叙事过程中反映出的情感投射与空间的结构意蕴揭示作品的孤独主题,并且通过现实与想象的空间概念相应地表达了现在与未来的时间观念,潜在地揭示了世界性的观念和沟通行为是反抗孤独的一条重要出路这一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是一个把生命当作诗,以诗来书写生命的诗人。孤独、家园与死亡是他诗中生命意识之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个侧面。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系统的精心营构,闻一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复杂的生命世界和一幕幕斑驳陆离的生命场景。透过意象之维,可以读解闻一多诗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隐居是王维生平中的重要内容。其原因有二:一是隐居在盛唐蔚为风尚,对士人出入世间发挥着多重作用和效应。二是就王维个人而言,其入仕之后所面临的政治现实、心态转变和哲学思想是他选择隐居的决定性因素。其隐居形态是半官半隐,这是与盛唐隐居所蕴含的哲学关系相吻合的士人普遍隐居方式。这种隐居形态对王维田园诗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使其山水田园诗在表现手法的运用、内容和造境艺术等方面成就突出。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对生命孤独意识的书写:个体的孤独和集体无意识的孤独。童年独特的生活经历为其奠定了孤独的基调,上海孤岛的生存环境则为其提供了生长的土壤,知识分子“精神救赎”的忧患意识让她承担起探索走出孤独困境的责任。她希望以孤独为基石,悟解孤独,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孤独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从诗词的表层意象可以看出林黛玉自卑无助的一面,但是就其诗词的深层内涵来看,分明感受到林黛玉坚强、勇敢和超脱的一面。这是林黛玉在对人类存在的有限性、孤独感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追寻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理解和超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林黛玉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孤独和理想环境对孤独的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人在消解自己的孤独意识时 ,寄希望于理想环境。这种理想环境包括和谐宁静的大自然 ,田园山水派是其代表 ;吏隐者所选择的人文环境 ;桃花源环境和乡土文学中所描写的故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