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743篇
科学研究   45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4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篮球裁判员对比赛场面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昊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368-369
保证精彩激烈的比赛顺利进行,裁判员对场面控制至关重要,章对裁判员如何控制好比赛场面,提出了几个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正确选用文种的意义;介绍了文种选用的基本方法、常用公文的主要种类及其基本要求。强调了文秘工作者应有的思想素质与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3.
玩忽职守罪主体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玩忽职守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关于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的判断,刑法理论界存在着公务论与身份论的论争。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的变革,界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应仅以身份论,而应以其是否从事国家机关的公务活动来衡量,并认为国家机关以合同、协议等形式聘用的临时人员从事执法活动时,若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应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适用法律。有关立法、司法实践基本采纳的是以公务论为依据来认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国家公务员是政治市场上活动范围最广、管理事务最繁杂的主体,在提供公共物品的供给时同一个具有动机和目标的经济主体一样具有某些经济人的属性,会受利己心的驱动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资源诸如职位、权力、信息、公共服务等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利性。只有对国家公务员的自利行为进行有效调控才能增强政府的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5.
道德自律和他律有着不同特点与功能。在我国当前官德建设中,我们既要重视以道德良心为基础的道德自律,又要不断加强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强化道德监督,有效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唯此,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领导基础。  相似文献   
6.
阮籍是魏晋之际的大名士,他虽有济世之志,并多次出任高级官职,却一生纵情放诞、颓废落拓.阮籍作为一个矛盾的精神集合体,对后世文人学者的立身处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阮籍的仕途经历入手,初步探讨了他的仕途心理,为进一步揭示阮籍真实的内心世界,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慎言教育家     
教育家作为对教育本质有深刻体悟、对教育信念有执着追求、对教育事业卓有建树的教育及文化大师,是教育精神和品格的活的标本和示范。在教育家的称号中聚集了社会对纯洁、高尚、正义、良知、文明等美德和理性的期待和寄托,对其指称应该谨慎而恰当,切奠误用和滥用,以维护教育家称号必须的纯洁性和珍贵性。  相似文献   
9.
明朝的造纸技术集历代之大成,有了长足的发展,公纸的种类也十分繁多。明王朝很重视档案的保护工作,对官府公用纸的种类,规格,质量,来源均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保存中国古代化典籍,丰富中国档案库藏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东晋以降,文风浮华,内容空洞,“损本逐末”。隋初,治书侍御史李谔提请文帝杨坚用行政手段端正公文文。本文以其《上书正文体》为研究对象,从文种学角度出发,探索“上书”的历史渊源与向“奏”文种转化;分析后世沿用残留状态的上书之原因,印证该实例处的文种演化阶段。从文体写作的角度出发:分析该文所崇尚的“儒素”之内涵,是强调公文以实用为本。“儒”指内容实在,“素”之指文字朴实。与文艺作品基本出发点,以意境为统率,情趣为根本,欣赏为目的,明显有异。进而分析李谔的主张在公文写作指导思想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