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体育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力量,提升自身的岗位素质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水平的保障。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应有和实有的品质能力、技能能力、行为能力进行调查,研究认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应然”岗位素质均得到认可,而“实然”的岗位素质掌握程度不够理想,智能化设备使用能力成为短板,研究能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岗位上所应具备的岗位素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校美育工作表现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将美育等同于审美教育、美育从属于德育与智育的认识与实践在中小学中广泛存在。文章在反思当前学校美育工作的基础上,探究美育之应然,进而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并寻求其达成的路径,以指导学校美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几年的运作后,仍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目标发生了偏移,如手段本身成为了目的、动态的建设变成了静态的展示等等,使其建设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从而提出,充分调动各参与者的主动性,以构建其自我监督运作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论《老子》的三个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德形上学以人的“德性”为出发点,通过经验批判和确立生命原则来寻求最高的以“无”为核心的道德实践原则,因而有其纯粹性。人之得道,有赖于超越“形我”的内在本真,即婴儿状态的“含德之厚”,归之于生命自我的“恒常”和“无待”,由此从“无”进到“应该”,表明其道德价值取向,并从人追求本真状态的自由境界得出“无为”、“不争”和“知足”三个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