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845篇
科学研究   5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89篇
综合类   72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权利是历史地形成并向前发展的。同样,历史也形成了英国、美国和中国等国的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内容和特点,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公民权利实现途径。对不同国家的公民权利进行比较,可以从比较中发现不足,取人所长,为我所用。这对发展我国的公民权利,完善我国的公民权利实现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泉州市55所中学新任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新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接近国家规定要求;学缘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新任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新任教师中存在着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岗前和职后培训工作需加强。对策:建立终身学习的专业意识,提高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学缘结构;加强新任教师师德教育;探索实现职前培养、岗前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论编辑出版业的人本管理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江星 《编辑学报》2002,14(5):325-326
在探讨编辑出版业人本管理的基础上,研究实施人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实施人本管理的措施和设想.  相似文献   
4.
体育院校是我国体育人才资源的重要集散地。体育院校跨世纪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关系到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对我国体育院校的高级人才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断层”和“老化”的危机已经出现,提出了跨世纪优秀人才的培养方略。  相似文献   
5.
试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面向21世纪社会体育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表现出新的特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首先要转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设计新型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模式,在此基础上,建构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及其知识结构,同时探索开放式的办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试图以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人才需要的迫切性为出发点,阐明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本从三个方面阐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厦门市18~60岁居民的问卷调查,应用社会科学统计方法,探讨了居民“文化程度“、所在“单位性质“和单位“领导重视“等因素对健身活动指标的影响,并提出开展全民健身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院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实现和维护我国公民图书馆权利的思考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出发,根据法律权利的实质概念,对图书馆权利的概念进行合理定位和清晰定义,多方位地阐述图书馆权利的内涵,提出我国公民图书馆权利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维护,最后指出我国公民图书馆权利的真正实现取决于民主政治的进程和法制化建设程度。  相似文献   
1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xistence of a “citizen-centered journalism” that sees citizens as crucial participa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s and as co-creators of their own worlds. Through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of three news organizations,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motivation for using a citizen-centered approach, the news routines that are required to do so, the categories of content produced, and the perceived impact of this approach. The results suggest these news organizations are working in partnership with communities and striving to give a voice to historically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The journalists, however, see citizen participation as complementary to professional journalistic routines that favor verifiable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assigning inherent value to it for its own s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