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8篇
教育   460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34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色资源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来的艰苦奋斗与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红色资源保护与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与指示批示。全面系统梳理这些观点与论述,对于加深全党全国人民对红色资源的认识,合理开发运用红色资源,凝聚主流价值观,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红色资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红色资源的论述与观点,提出"习近平红色资源观"概念,并从红色资源价值观、红色资源保护观、红色资源运用观等方面阐述红色资源观的主要内容,从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实践经验、个人红色情怀与工作经历等方面分析红色资源观生成发展的逻辑与依据,最后从机构职能定位、业务流程、方法体系、学科研究等方面提出我国图书档案事业在红色资源观指导下的转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虽然建政短促,但是仍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对土地革命的诸多细节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坚决贯彻了革命的阶级路线,同时在经济工作中灵活处置鸦片转口贸易问题,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财政工作的正规化。  相似文献   
3.
国内农民战争的冲击使绿营兵制几近崩溃。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决心整顿绿营,其整军措施有二:一是补充兵额,充实编制;二是实力整顿,提高战力。总之以维持绿营经制军地位于不坠为归宿。然而绿营的强化在相当程度上并非“上(朝廷)下(督抚)同欲”之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转变为“裁兵以练兵,节饷以裕饷”的整军路径,部分绿营军队虽然提高了待遇,改善了装备,却是通过裁减兵额而实现的,实际上是绿营内部资源的腾挪和挹注。清政府整顿绿营的行动最终演化成一场裁兵潮。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时期吴稚晖的政治思想由最初的传统守旧、维新改良而演变为革命,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勇于接受中外进步思想理论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是当今中国的先进化,该化之所以先进,是因为有三大化资源作支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是发展该先进化的自身资源;五四以来长期形成的革命化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最有效的资源;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化成果则是实现该化优化结构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走向农村,是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体现出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道路"策略的英明。河源苏区的革命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一部分,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革命深入和转向的关键步伐。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的动力是由革命党、立宪派、统治集团内部改革派等多种力量组成的反清阵营,立宪派压抑党人,袁世凯迫孙让位应视为阵营内部的斗争,不能作为失败的依据。立宪派"保路"引发武昌起义,策动"独立"促进清朝统治的瓦解,袁氏集团拥护"共和"迫使清廷退位,革命阵营扩大恰与胜利同行。辛亥革命的目标可以理解为"主体预设"和"后人规定"等多层任务,要求彻底完成后人规定的反帝反封建任务,违背了历史主义原则,据此不足以证明其失败。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主体预设的三民主义,也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表明了胜利。辛亥革命付出代价决定于专制的顽固与满汉之间的对峙,革命后的割据根源在于封建经济与列强干预,代价与混战也不能证明失败。革命促进了政治体制、经济基础与文化意识的进步,受益大于成本,再次印证胜利。  相似文献   
8.
《建塔者》是台静农的第二本小说集。对这本小说集的历史评价,历来都不高,“生活不足”、形象“苍白”(唐弢语)可视作代表。在分析其产生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后,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建塔者》确如著者所言,留存了那“大时代的一痕”;它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文学社会学意义;《建塔者》与《地之子》的联系及前者对后着的延伸;《建塔者》是“革命文学”的早期文本,它有着“革命文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17年时期(1949-1966年)的革命历史小说通常以传奇叙事演绎无产阶级革命崇高理想。传奇叙事在这个历史阶段处于两难位置:传奇叙事极大地弘扬了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培养了人民对革命的自豪感;但因为英雄们传奇性的过分膨胀也导致小说对革命意识形态的偏离。在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中,传奇叙事并不是一种被提倡的文学想像方式,而是一种被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以发展红色旅游为主旨,着力研发闽西蕴意深刻丰富的红色资源的分布特点,保护并利用好红色资源整合方略及开发措施,打造“红色闽西”、发展闽粤赣边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文化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