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6篇
教育   574篇
科学研究   140篇
体育   132篇
综合类   73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女排接发球进攻质量与特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中国女排在1999年世纪杯和2000年奥运会与世界列强26局的比赛录像进行有关数据统计,从中比较与对手的差距,并将有关数据与相应的得分情况进行回分析,找出中国女排在比赛中连续失分的原因及规律,旨在揭示其在抓机遇发展自身特长上的不足,以供新组建的中国女排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规则实施后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得失分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最新排球竞赛规则为依据,运用录像观察法,对’99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的攻防得失分情况进行了统计,比较分析了新规则实施后中国女排和世界强队的技战术表现特点,重点剖析了中国女排适应新规则过程中的滞后因素和环节,旨在为中国女排克服薄弱环节,提高训练针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前女子平衡木发展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37届世锦赛团体、全能和单项决赛运动员为对象,结合悉尼奥运会和2001年、2002年世锦赛等资料,从上法、木中和下法动作的发展,以及完成动作的质量等方面,对当代平衡木的发展趋势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希望对我国平衡木的训练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对第28届奥运会中国女篮后卫队员得分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女篮后卫队员个人进攻能力差是28届奥运会篮球比赛失利最致命的原因。在比赛中,我们看到中国女篮后卫队员总是躲着对方打球,主动寻找得分时机不够。场上表现为得分手段少,应变能力不强,投篮命中率低,投篮范围和方式变化不大,突破投篮给对方造成的威胁小,与国外后卫队员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基本环节,文章通过对钢琴乐谱记忆过程的分析提出了乐谱记忆的六个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正逐步被各高校图书馆所采纳,其绩效的评估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平衡计分卡的理论,针对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模型,并应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和分配,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共享空间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多卷书价格的著录在CNMARC中是容易出现漏洞且各馆著录形式多样的一个字段。这对图书馆固定资产的统计造成了一定的误差。笔者根据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把多卷书著录01C字段易出现的几种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对如何规范著录010字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教学/学习用书著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学习用书是高校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教学/学习用书具有不同于其它文献的特点,高校师生的检索利用也不同于其它馆藏图书。为提高教学/学习用书的利用率,方便高校师生检索,本文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教学/学习用书著录时,机读目录格式中4--连接款目块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Test-taking is an emotion-laden event for many students. Typically, negative emotions are highest at the start of an examination and are replaced by positive emotions as the exam progresses. The impact of computer-based testing and immediate score reporting on students' emotions has not been examined. In Study 1, we evaluated university students’ emotions at the end of a computer-based exam and found positive emotions more strongly endorsed than negative. In Study 2, we replicated this finding and used a quasi-experimental pre-post design to examine how emotions changed in response to real examination scores. Exam scores presented immediately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relief, pride, and hop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anxiety and shame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corresponding emotion at the end of the exam. The one exception was anger, which was not impacted by examination score. No interaction effects were found.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