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阿伦特通过研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提出了理解康德“人是什么”一问的三种思路,即永久进步的人类总体,具有道德尊严的理性存在者(单数的人),以及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以相互交往为目的的人(复数的人)。这三种思路也可用于研究《康德论教育》。按照这一线索,《康德论教育》既是关于人类发展其自身的全部自然禀赋的教育设想.也通向成年人的自我教育或自我启蒙,最后又落脚到旨在将成长着的一代培养为“自由行动者”的集体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李丹  赖玮 《科教文汇》2011,(22):94-95
默森这篇文章是其在星期三学会上的一次演讲,其中就启蒙的本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激起了广泛的争论,被看做是"何为启蒙"这场思想运动的导语。本文先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再就自我启蒙与他者启蒙的关系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由王阳明弟子王艮(1483——1541)创立的泰州学派,是中晚明时期有着一定影响的学派。其教化思想在理论上承接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实践上是对阳明思想的运用,并有所发展。特别是其自我教化思想的方式,可总括为"循其良知"和"体验良知",既体现了当时士人要求个性解放的现实,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影响,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