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会影响其留学体验,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角,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14位来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探究其自我呈现的途径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以学习场域的边缘人、交往的分化者、精神空间的建构者、情感能量的获得者、反身性的调适者五种角色进行自我呈现。恰适性逻辑与结果性行为逻辑共同构成的社会适应逻辑作用于来华留学生个体的行为选择与身份表达。因个体行为与制度间的高度互动性,影响其自我呈现的制度构成包括规制性的安排与惯例、规范性的交往规则、文化-认知性的社会框架。所以高校不仅要在规制性层面进行政策调整,还应当对文化-认知与情感层面予以关注,从而促进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2.
分2个步骤考察了印象管理对于女性健身活动情境选择的作用。第1步考察了印象管理与女性对健身物质情境的感受,结果发现,印象建设水平高的参与对象往往对健身情境中的物质环境更敏感,而印象动机水平高的参与对象往往对健身情境中的物质环境不敏感。第2步考察了女性在感受健身情境基础上所做出的行为策略,结果发现,印象动机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集体项目;印象建设和印象动机水平高的女性倾向于选择离教练员近的健身位置;印象建设水平高的健身者期待更多的“观众”,而印象动机水平高的更倾向于较少的“观众”。而对他人印象形成线索的知觉不能预测女性对于健身情境中物质环境的敏感程度和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形象一直以来是哲学、社会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经典话题,但相关研究往往采用宏观视角。受社会建构论思潮的影响,形象研究迎来了“话语转向”,形象建构与传播开始引发话语分析、语用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基于话语分析或会话分析探讨形象建构问题,但这些研究因缺乏合适的分析框架而总体显得片面、主观。为此,本研究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以形象的话语建构观为理论导向,尝试对形象建构的内涵、类型和话语实践方式作系统考察,以期能够为未来的形象研究提出一个可操作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借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舞台表演规则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相互行为中的一些基本过程和原理。  相似文献   
5.
印象管理研究取向与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象管理在解释人际行为中,从最初的边缘化概念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核心概念。目前,基于印象管理对人际行为的研究很多,根据其研究取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人格心理学研究取向,认为印象管理是稳定的人格特质或结构所致,包括社会期望理论、自我监控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组织中的印象管理理论等;第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主要探讨互动情境与交往客体对印象管理的影响;第三,交互作用研究取向,探讨人格与互动情境的交互作用对印象管理行为的影响。印象管理领域内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包括综合印象管理模型、自我呈现过程模型、印象管理控制论模型,它们探讨印象管理过程的组成部分及其影响因素。印象管理研究采用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为此需要重新构念印象管理过程,以利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参照,建构体育赛事现场观众人际互动仪式模型,对现场观众的自我呈现进行剖析,探寻观众观赛的文化诉求及满足。以足球赛事为例,通过参与观察、文献资料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体育观众现场观赛的自我呈现机制及多重文化意蕴。认为,追求现场观赛,观众实现了身体同在的群体聚集;对比赛的共同关注,形成基于共同焦点的情境际遇;借由此际遇之上的互动,观众达成了高度的情感共鸣,并陷入匿名狂欢;此外,集体狂欢产生了仪式团结和身份认同,观众归属感获得满足。同时,观众进行高端热忱或低端沮丧的情感表达,彰显出多维情感;拥有团结感的观众对球队标志物尤为推崇,表现出类图腾崇拜的尊重,观众信仰获得替代实现;而对仪式团结和标志物的不敬会遭到严厉谴责甚至引发冲突,观众由此陷入非理性的沉沦。  相似文献   
7.
8.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tendency for people to keep friends on Facebook whom they do not maintain frequent or regular contact with. Drawing upon theories on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presenta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paths from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tendency to keep friends through public self-consciousness and Facebook self-presentation were examined. The paths from Facebook voyeurism to public self-consciousness and Facebook self-presentation were particularly salient.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further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understanding the fluid and unsettling notion of mediated voyeurism.  相似文献   
9.
写真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类别,在不具备摄影技术的时代,写真能对人物进行传神写照,具有个性呈现的功能,特别是对封建时代的女性来说,写真是她们自我呈现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而在古代的很多戏曲作品中,写真传情成为剧情构建的重要环节,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真》一出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女性通过自我写真以呈现自我的努力。剧中的杜丽娘对爱情渴望是正常合理的人性要求,她在追寻爱情中表现了苦闷和焦虑,反映出一个少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因此杜丽娘的对镜顾影、对镜写真的过程,是她企图用容貌和躯体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过程,这副自画像反映了闺阁少女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自写肖像行为背后的微妙心理获得了后代很多《牡丹亭》的女性读者的理解和共鸣,那些具有浪漫情怀的青春女子都曾关注过剧中杜丽娘的自画像,甚至有人还刻意模仿,为自己在人世留下一副写真。  相似文献   
10.
This research is the first to assess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 of mixed emotion using a freehand drawing task. Two hundred and forty-one 5–11-year olds completed a drawing and a colour preference task. Children heard a condition appropriate vignette about themselves or a protagonist designed to evoke mixed emotion, and were asked to draw the self or the protagonist experiencing neutral, happy and sad affect. Children who reported mixed emotions after the story also drew themselves or the protagonist experiencing mixed emotion. For mixed emotion, children used red, green and blue more in drawings of the protagonist, and yellow more in drawings of the self. Interestingly, strategies for mixed emotion drawings were similar to those used for happy drawings; more specifically, in drawings of the self, children were particularly more likely to use smiles (for happy and sad drawings) and fewer frowns.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self-presentational behavio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