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2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唐山地方史研究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唐山地方党史和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唐山社会历史、唐山历史人物、唐山经济史和文化史、唐山通史、唐山地方志等唐山地方史研究中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2.
王燕 《科教文汇》2020,(11):14-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走过一条曲折向前的发展之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始探析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脉络,汇聚我国图书馆辉煌的成就,借鉴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经验启示,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不断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中国钢琴艺术民族风格的发展空前繁荣。仅从语境、结构、节奏、触键、音色、题材、和声七个方面的特点看,就明显有别于西方钢琴艺术。其发展从建国初至今,大致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57年;60年代至70年代;8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名家名作,使中国钢琴艺术民族风格的发展欣欣向荣。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中国钢琴艺术民族风格的发展会越来越繁荣。  相似文献   
4.
"文革"结束以后,陈云以极大的热情推动评弹艺术的改革,为保存和发展这门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评弹艺术的研究与指导体现了陈云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其充满辩证的文艺改革思想要求既要继承评弹的传统又要不断创新。这符合评弹的发展规律,也符合所有艺术的发展规律。陈云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评弹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文艺工作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戎马倥偬的革命年代还是百废待兴的建设初期,农民问题始终是毛泽东颇为关注、着力解决的主要议题.建国初期农村的平稳过渡,离不开成功的群众动员和有效的农民教育.近年来,学术界已就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1949-1966)展开了若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梳理该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研究,也对当前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鉴戒.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管理经历了多元混合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确立到制度高度保证、组织高度维护、传媒舆论高度控制的主流意识形态异化,再到调整、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中创新发展等三个主要历史时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历史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扫盲教育的政策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扫盲教育政策和实践呈现以下特点:扫盲教育的战略地位得到高度重视,扫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妇女扫盲以及贫困地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扫盲教育获得了巨大成就并赢得了国际赞誉。总结其中的经验,有利于我国的扫盲教育沿着科学、连续的道路,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丘逢甲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他寻找救国“伟人”的过程,他内渡后继续投身于教育是最符合他个人实际-而又体现了他具有自知之明的救国道路选择。他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强调要以实学“强国”;重视以新教育振刷国民的民族精神,强调要以教育唤醒国民,培养国民伟大的民族观念,强调要以新教育达到“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和构成状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革经历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橄榄球型”结构、高等教育层次愈发失衡、以两端为重点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恢复与升级、层层递进的“金字塔型”结构、高等教育层次内涵式发展的演进阶段。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革应着眼于质量提升、层次衔接、结构优化的目的,从构建成熟的“谷仓型”结构、创新各层次办学模式、建设“双一流”重点高校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蝗灾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平均每间隔3—5年就爆发一次严重的蝗灾,危害面积广泛而严重,对于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农业产值的提高构成严重威胁,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治蝗工作十分重视.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治蝗救灾体系,围绕化学防治和改造蝗虫发生地这两条主线开展了系统的治蝗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后,由“控制阶段”到“改治并举”,再到基本根除,蝗灾防治工作逐渐成熟,出现了注意生态效益的可喜变化,防治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