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5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米》以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方式构筑了—个转变模型。叙述者从一种意识进入另一种异己意识,随时转换叙事方式和身份。叙述者的变形,使作品建立起新的思想维度。同时,多个体拼接的叙事技巧,使原本醒目的个体象征处于清晰与模糊、整和与碎裂的回旋中,呈现出新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力作,讲述了一个黑人母亲在逃亡路上无奈弑婴的故事。作品以多种叙述模式蕴含深刻的主题意义,以灵活的叙述手法和细腻的写作手法重现了黑人奴役史上一个心酸泣血的故事,揭示了黑人妇女遭受的种族歧视和压迫。  相似文献   
3.
使用弗莱、鲍桑葵、克莉丝蒂娃等理论家的理论及叙述学理论,分析哈代的著作《卡斯特桥市长》,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肖尔瓦特对这部作品女主人公的定论,并通过弗莱原型移位理论来分析在理性双重缺失的境遇下,叙述者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4.
本色化叙述语言是对生活本来面貌作原色叙述的语言。它能够描述出被刻画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本色和活动状况,从而唤起读者的本真体验。运用本色话叙述语言来叙事,实际上是一个创作和接受的心理问题。叙述者用本色化叙述语言将自己或人物的个人认知、个人体验传达出来,力图表现生活的本真状态,实现读者与被刻画人物最近距离的接触;读者因其曾有过的相同或相近的生活体验而对叙述文本产生共鸣,唤起其最真切的本色体验,进而实现二度体验和二度阐释,达到创作的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5.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6.
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维莱特》以第一人称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露西的经历,关于其叙述可靠性的问题,学界存在两种对立观点,本文从叙述者角色的边缘化和叙述时间差、文本层的缄默与含混,以及读者层的多样伦理回应等三个层面入手,将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结合,从作者动因、文本现象和读者的循环互动中探讨《维莱特》的"不可靠叙述"。  相似文献   
7.
The Tell-Tale Heart is a short story by Edgar Allan Poe. The story is first-person narrative of a narrator who murdered an old man with a clouded eye. This paper aims at identifying the speaker“I”as an...  相似文献   
8.
有别于西方现代叙事理论对外在形式研究的倚重,金圣叹的小说评点非常重视文本内容的阐发。他从人物乖违的举动、平常细节、语词表面、名称绰号、衬托描写等多方面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内蕴,为我们研究隐含叙述声音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与张恨水的言情小说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者形象,主要表现在:一是话语模式不同,二是叙述节奏有异,三是文本内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有别。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事技巧,"双重"叙事者亨伯特以自我辩解的语言在读者中制造同情,导致了道德判断上的含混;纳博科夫同时运用隐含作者的声音制造出反讽的叙事效果,表明《洛丽塔》并不是一部主动放弃道德判断的作品,而是有着多重叙事效果的复杂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