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2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电解读     
如果从1951年美国在一台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上进行最早的核动力发电算起,世界上核电发展已经走过了60年辉煌而艰难曲折的历程。许多的经验教训值得回味和总结,尤其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核电站已不再是专业人士争议的热点,更成为普通民众关注的焦点。试想,如果不是因为这次事件,谁会关心分布在国内的几十座已建和在建核电站;又有谁能知晓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其实就坐落在北京。为此,本刊约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方锦清研究员撰文,介绍核电的来龙去脉以及若干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简称串列实验室)是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基地,现任主任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志祥研究员。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主要开展核物理基础研究、核数据测量、核物理应用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方锦清,福建莆田人,196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他一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任研究员和博士后导师。经历了我国核工业第一次、第二次创业的艰辛、辉煌与快乐。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专注于探索广泛交叉的前沿科学—网络科学与非线性-复杂性科学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培训》2004,(3):7-7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多年来,对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长抓不懈,不定期举办青工技术比赛及院内技术能手评选活动,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环境,极大的激发了青年工人钻研专业技术的热情,调动了广大技术工人努力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院科研生产勤奋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7):F0003-F0003
孙汉城,研究员。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即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工作。师从何泽慧研制核乳胶。先后从事核辐射探测、中子物理、轻核反应、三体反应、中微子物理、核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曾任该院核物理所副所长、核技术应用所所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国防科技报告的定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防科技报告工作取得的成绩、探索出新的工作模式,对国防科技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东海。1964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寨县,1985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分别于1988年和1999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工学硕士学位和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山西师范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生导师,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省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兼任国际原子核径迹学会委员,中国固体核径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近代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物理学会理事、科普部副主任。  相似文献   
8.
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1989-2009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按年度和学科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提出了增加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论文被SCI收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瑜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I0003-I0003
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100MeV(兆电子伏)质子回旋加速器4日首次调试出束,标志着该院承建的国家重点科技工程——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的关键实验设施建成,也标志该工程重大里程碑节点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21日上午10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实验快堆主控室里,传来一片连绵不绝的欢呼声和掌声。我国第一个快中子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8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这一天,对中国实验快堆总工程师徐銤来说,已整整等待了4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