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自然法的问题,不容易讲清楚,但又总是绕不过去。必修一讲到罗马法时或多或少总会提到自然法,必修三讲到启蒙运动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时也与自然法有某种关联。虽然有的教科书如人教版对其只字未提,但高考试题中偶尔会有涉及自然法的。为了厘清教学中的这些困惑,有必要认真阅读相关文献,弄清楚有关自然法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历史必修III《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及其发展》专题教学中,《启蒙运动》一课的内容较为晦涩难懂,但又是历年高考文化史内容考核的中心内容,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虽然课标、课本对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康德等思想家的思想给予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但学生依然难以明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以此四人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二是这四人既然都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为什么在很多问题上四人的观点并不一  相似文献   
3.
卢梭的公意难以理解,但依据卢梭的著作,我们可以把公意看做主权者之意志,其目的在于反对不平等,避免人对人的依附。但这并不是公意的全部。因为人类政治社会之所以存在人对人的依附,关键在于人本身具有把“我”转移到他者身上的能力。因此,公意的问题就在于,每一个人如何发挥这种转移能力,与他人一道形成一个平等的主权者共同体,使其真正成为每一个人依赖的中心,把人与人的相互依附转变为每一个人对共同体的依赖。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的《利维坦》中主要谈及自然法、社会契约和国家的产生以及主权者的权利和臣民的自由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其思想进行了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奥斯丁,有的学者就认为法律命令说对现代立法机关的职权来说,是十分荒谬的。因为"依照法律命令说,就应该认为立法者是在命令,限制和威胁自己。"[1]还认为"命令说不能解释使合法更替成为可能的法律的存在。"[2]甚至认为"授权规则不是一种以制裁为后盾的命令。"[3]这些都是中国法学界很流行、很权威的对奥斯丁的批判。而这些批判就是所谓的"奥斯丁的理论缺陷"。在真正接触并认真的阅读了奥斯丁的《法理学的范围》这本著作以后,我认为奥斯丁的理论对那时的英国不但是正确的甚至也是必要的。本文尝试论证奥斯丁命令说在当时的合理性以及今天对于我们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卢梭认为每个人交出全部自由而能和以往一样地自由,赋予主权者统领一切的绝对权力并依“公意”而统治,但主权者的落地实现必然呼唤奇理斯玛式人物,由此道德理想国因制度缺位而反转成为道德独裁国,个人和市民社会则地位尽失。  相似文献   
7.
霍布斯作为绝对主权的辩护者,其自由概念容易被人忽略。事实上,霍布斯的自由概念在17世纪英国有着其明显的独创性,同时,与共和自由之间的争论揭开了自由史上诸多基本价值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从本期起,特请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主持开设近代西方思想史讲座,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政治思想史的影响巨大,对其解读颇多争议。作为对纯粹实证政治哲学学说的评价,不应当停留在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争论,应该将其作为一种中立实证的国家学说即主权者的理论来理解。《君主论》中的君王的道德要求并非把君王看成单纯的“人”,而是将其视为国家主权的化身,因此他的行为评价就不能再是简单的依据道德,而应当以国家的最高利益———安全和稳定为标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