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0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伐区清理的意义、方法;科学地阐述了不同立地条件、林分密度、林龄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对伐区清理的方法和剩余物利用的影响及处理的有效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合理利用剩余物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森林的集约化经营,达到科学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黑洞是宇宙中的神秘天体,许多黑洞是由走到暮年的恒星爆炸后形成。根据一般的天文学理论,如果恒星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8倍或更高,其死亡时就会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  相似文献   
3.
林区采伐剩余物综合回收利用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森林生态效益。就林木资源采伐剩余物科学合理的综合回收利用的价值、还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重分析技术对东北常见木材剩余物在高纯N2条件下的热解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粒径和升温速率对热解过程的影响。应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木材剩余物的热解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采用y(α)-α主曲线法选择最概然的动力学机理函数,建立热解模型,同时计算相应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结果表明,木材剩余物的热解动力学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试样的热解曲线向高温侧偏移,失重速率曲线的峰值升高,峰幅变窄,呈尖高状。在20目和80目范围内,粒径对木材剩余物热解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5.
根据人造板厂剩余及废弃资源利用情况,浅析人造板厂剩余物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旨在为今后人造板厂在资源综合化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以提高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以落叶松锯末浸提剩余物为原料,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在采用氯化锌法制活性炭,通过正交设计法对活性炭性能影响比较大的氯化锌溶液质量分数、活化时间、活化温度进行了优化。得到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工艺条件:氯化锌溶液质量分数20%、活化时间90min、活化温度600℃,利用此条件制的活性炭产品的碘吸附值959.3mg/g;亚甲基蓝吸附值12.6ml/0.1g;得率为54.6%。  相似文献   
7.
作为生命活动产生的天然有机物质,生物质可以生产能源和各种化工产品与生物质材料。据估计,世界上每年生物质产量大约1460亿吨,主要以木材、竹藤材、灌木、森林抚育和木材加工剩余物、农作物秸秆等形式存在。生物质资源丰富、可再生,被认为是21世纪可被人类利用的最丰富的绿色资源。而在我国,由于目前生物质材料工业采用直接转化的模式,生产过程存在效率低、能耗高、产物类型少等问题,因此,如何将生物质进行高附加值的综合开发利用是生物质产业面临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木材产量不断调减,天保二期工程东北、内蒙古重点林区木材产量由天保一期的1058万立方米调到618.4万立方米,产量下调了42%。木材减产将造成木材生产季节作业,采运机械闲置,木材生产劳力过剩,木材产品收入和职工收入降低,工业原料不足,木材生产组织形式不适合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临江林业局2009年至2012年两年时间对枝桠材及刨花板原料进行了二次挑选,实践证明时伐区剩余物二次挑选,是企业创效增收、提高伐区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伐区剩余物二次挑选一是可节约木材,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可增加企业效益。三是可安置生产富余职工,增加职工收入。  相似文献   
9.
谈伐区剩余物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详实的数据全面分析了伐区剩余物利用的现状,就今后如何合理地利用伐区剩余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丑猫丝莫吉     
不久前,我在伦敦的大象及古城地铁站附近的一个小酒馆里用餐。我同一位妇女攀谈起来,那位女士年已半百。我们东拉西扯地谈天,她告诉我说她曾经当过地铁的清洁工。好像每天最后一班地铁过后,地铁公司都要断开电力供应,成群的夜班清洁工进入地下,沿着隧道清理所有的污物和垃圾,还有我们沿线丢弃的各种剩余物和杂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