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3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敦煌文字数据库是国际敦煌项目IDP的一个子项目 ,目标是利用敦煌写卷建立一个互动的中文文字数据库。这个项目不但能帮助学者研究写卷 ,而且为研究文字提供一个实用性很高的工具。由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 ,人们对研究古文字学的热情日趋高涨。尽管敦煌文献发现已经有一个多世纪 ,然而利用这批文献进行文字研究所做的工作还很少。迄今为止 ,尚未有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本项目即尝试填补这一空白。1 概况迄今为止 ,学者研究古文字的成果有印刷本和数据库两种形式。从其功用来讲 ,两者的差别不是很大 ,绝大部分网上古文字数据库可以说是印…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李”字及其用法的综合考察,得出关于李氏起源问题的一些结论。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李氏、理氏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春秋和春释前用“里”字,战国开始用“李”字,而以“理”为氏则是战国以后,职官义普遍写作“理”、姓氏普遍用“李”字。从先秦典籍和出工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  相似文献   
3.
田静 《课外阅读》2011,(7):148-148
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它不仅外行很美,内涵也极其丰富,可以这么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就是一副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如何让识字教学不再是教学难点,如何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楚官玺杂识     
壹《玺汇》0003着录一方官玺,白文六字:■ 坪君■(图 1)该玺与《玺汇》0002“(弋)易(阳)君”风格酷似,“弋阳”属楚境①,“坪”无疑亦应属楚境。  相似文献   
5.
校补《古文字诂林》中所收侯马盟书部分的内容主要有:(1)补充字头下漏收了的《侯马盟书.字表》中1997年底前已被正确考释出的字。(2)补充正文中漏收了的1997年底前的重要的研究成果。原因主要是:(1)受工具书的影响。过分信任工具书《侯马盟书.字表》等,导致漏收了已被正确考释出的字。(2)工作量大、手工操作,检索、查看不便,导致了漏收学术界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说文古籀补》是清代著名学者吴大潋撰写的一部重要古文字学著作。吴大潋是清代后期同、光年间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青年时期即师从著名学者陈奂,并问道于著名学者俞樾,后与陈介祺、潘祖荫、王懿荣、叶昌炽等著名金石学家广为交游,故对古文字学研究日渐深入,造诣颇高。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六。教学目标1.看懂文字画,并在田字格里写出相应的字。2.根据画面内容,发挥想象,创编一个小故事,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主人公及发生的事情。教学重点、难点观察文字画,体会汉字的优美与有趣;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发挥想象,创编故事。一、动画里藏着什么  相似文献   
8.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汉字构形有理性的特点,追溯古文字形体,结合古代文化,发挥其利于学生批量识字、利于纠正错别字、利于学生对词汇的深入理解等作用.就能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大大提高识字效率。  相似文献   
9.
我国语言文字法和规范字表明确地规定了学校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字,规范字形就是楷体字形.因此,要保证学生不犯错误,身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研究教学,保证自己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类化和美化是古文字形体演变中的两种重要现象,二者交叉出现。美化是产生类化现象的一个原因,类化也促进了美化现象的出现。它们相辅相成,使得古文字构形系统更为完善、严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