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在理论上作出的回答,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斯大林认为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完全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打击。时隔几十年,人们发现布哈林的平衡论对于如何在和平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与斯大林模式不同的另一种选择。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布哈林的平衡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布哈林是苏联早期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家和理论家。在工业化的问题上,他创立了一套与斯大林模式截然不同的理论,被西方称为“反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的纲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他政治上和个人命运的悲剧。但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斯大林和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的争论,谁是谁非,历史今天已做出公断。  相似文献   
3.
"没有比在自己为之奋斗终身而取得的政权下坐牢更为痛苦的事情了。"布哈林的这句遗嘱,最能让涂胜华体会到父亲涂作潮、这位被称为"谍海神工"的原中共特科人员当时的心情见到记者,涂胜华远远地快步迎上来。60岁的他,头戴一顶绒线帽,穿一件肥厚的旧棉袄,看起来像刚刚做完一摊子活的人,热气腾腾。简单寒暄后,他驱车带我们去河北燕郊的西柳河屯村,参观他父亲涂作潮的史料陈列室。同行的两位老人,一位来自国防部外办,一位来自军控协会。  相似文献   
4.
徐媛 《新闻前哨》2012,(3):71-72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Бухарин,1888—1938),是苏共著名的理论家和经济学家,也是苏共党报的主要领导人。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F·科恩在《布哈林和布尔什维克革命》一书中说:不全面研究布哈林,就无法了解苏联头二十年的历史;他担任苏共中央党报《真理报》的主编11年,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平衡论”是布哈林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布哈林从苏联当时的国情出发,根据他的平衡论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在社会平衡的状况下进行,要正确处理国营经济与私有经济、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遵循价值规律,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这就是布哈林独具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动的经济平衡”理论。布哈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中的平衡论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列宁去世后,联共(布)发生了两次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双方都称自己继承了列宁的思想,到底哪些人继承了列宁的思想?继承了列宁的哪些思想?这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难点。笔者试从这两次激烈争论与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中。探索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列宁逝世后其继承者中唯一掌握并捍卫其新经济政策真谛的布哈林为何未能接班问题深受今日学者关注。认真剖析其中原因,揭示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之成熟与发展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9.
重新审视布哈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哈林论述"长入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市场关系理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前提;社会平衡发展理论为社会良性运行提供了理论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布哈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借鉴作用,所以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他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及如何发展农业两个方面,阐述了布哈林关于发展农业的思想。探讨了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关于发展农业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借鉴意义: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要按“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要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