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572米。古老的地质构造运动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冰川地貌景观,这里繁衍生息着黔金丝猴、珙桐、紫薇等2600多种生物,为世界同纬度保护最好的原始森林,被誉为“绿宝石”。今年9月18日将发行《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邮票,全套4种。  相似文献   
2.
清凉印象: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三县边境,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4、5、6、7月雨水比较多,主要是晚上下雨。9、10、11月雨水较少,1、2月梵净山山顶会出现冰冻、下雪。山顶无夏天。清凉温度:18℃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6,(1):52-56
梵净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广阔、巨大的开发前景。通过对梵净山生态文化资源及其价值的分析,认为应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资源在实现梵净山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中的作用,走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路径,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生态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总结3年栽培经验,得出栽培技术要点:中间上架,立体栽培;选用良种,严格轮作;电热育苗,大钵移栽;作床铺线,调控检测;温汤浸种,烘箱催芽;配制钵土,装钵播种;拱棚夜帘,栽前炼苗;整地施肥,安好滴灌;适时定植,加强管理;适时采收,争创名牌;割蔓再生,一种多收;藤蔓摘心,采瓜割蔓;加强肥水,整枝理蔓;辅助授粉,病虫早治。  相似文献   
5.
烟雨梵净山     
黑湾河发源于梵净山东南麓,全长约30公里,与其东边的马槽河等汇合成太平河。峡谷内森森古木,密不见天;河中怪石鳞峋,如雷击水:树上枝滕交错,萝蔓拂地:桥下泉响,清流潺溪;悬崖云烟,处处飞瀑。2005-19《梵净山自然保护区》-4“黑湾河”展示了此地景色(图1)。  相似文献   
6.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梵净山休闲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梵净山环线休闲体育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8.
请大家注意:我们跑到邮票上啦!大自然里,生长着不计其数的植物,可不是每一种植物都能登上邮票。想知道为什么吗?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相似文献   
9.
贵州地区风气之变,始于明代以后,佛教大规模开始传入。它的发展既得益于四川等地佛教僧人弘法开发,又得益于青山绿水的好环境,由是培养了一批居山住山的山僧,创造了贵州佛教独特的文化氛围。梵净山是集生态与人文于一身的名山。生态是它的魂魄所在,缺少了生态,没有山青水秀,就不会有梵净山的生命,也不会以其特有的姿态而卓立群峦。佛教是梵净山的文脉,自它传入之后,始终不弃不离,困境中不倒,顺境中大发,屡毁屡建。未来梵净山的发展,仍然依靠的是它的魂与脉。如何发挥魂与脉的作用,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0.
黔东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是全国名山中惟一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佛教兴自明初,至明万历年间神宗敕令重建梵净山金顶后,梵净山乃闻名海内。山中建有名的五大皇庵及其48座脚庵。梵净山佛教派属临济禅宗,深受四川禅宗佛教影响,其各寺历代住持多为蜀僧,传承可考即有十世,至明季始传破山临济禅宗一系。明清以来,因梵净山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故数百年来,黔、湘、鄂、川、赣、滇等省的香客纷纷前往朝山拜佛,至今仍香火旺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