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7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今天,合作对于改善农民的处境具有极其重要意义。通过合作,农民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村庄的秩序,维护地方的稳定以保护每个个体不受侵害。正是通过合作,逐步瓦解的村庄共同体可以重新粘合、稳固。农民亦可以从中获得一种稳定感、归宿感,减轻他  相似文献   
2.
3.
4月1日.国务院制定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正式施行.诉讼费交纳标准降低。在惠及普通公民的同时.人们也担心。任何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可能捅到法院。 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篱笆.假如前面没有缓冲带,动辄就穷尽司法手段。在客观上可能有损社会本身的自治功能。 20多年来.我国的普法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果.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但也出现了一种片面的认识.把“依法”治国.简单地理解为“依法院”治国。 刚刚适应了到法院“讨说法”的国人.现在尴尬地发现.由于诉讼增长过快导致的司法资源不足.让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法院出现“诉讼爆炸”。 许多民事纠纷一拖经年,小事变成大事.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法院大门之外.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柔性缓冲力量,那就是人民调解员。他们依靠道德公约、民间智慧.以及熟人之间唇齿相依的情感和利益权衡.一次次介入中国社会的家长里短.起到了“息讼”的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中国人城乡大迁徒.以及体制外人员的激增.传统熟人社会正在解体,这让依附于熟人社会土壤上的人民调解员.面临日渐尴尬的处境。 若不打官司,民间纠纷.谁来解决?从长远的法制社会要求来看,人民调节员制度.该何去何从?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也就多了一份现实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新媒介的扩张性运用,对微时代用户的信息传递、自我认同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力,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社区的界限,呈现出用户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重新结构和认知.意见领袖是网络虚拟社会不断发展而带来的产物,微信中也有意见领袖,在微信虚拟情境下搭建的表演舞台为意见领袖在多元化的人际关系类型链中不同的自我呈现方式提供了可能性,实现了意见领袖现实个体与虚拟自我的适应与调节.  相似文献   
5.
经济管理类     
《全国新书目》2010,(15):10-10
为什么工业社会几百年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流程化体系会在互联网时代突显出瓦解之势?几千年来.人类的社群关系从农业文明的熟人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的契约型社会,在互联网时代,为何又体现出回归到熟人社会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社会信任该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私人情感、社会道德观念和法律法规等强制性制度,乃是社会信任产生和维持的三大机制。在当下,要重建社会信任只能仰赖法律法规等强制性制度。三十余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我国城镇化速度快得世所罕见,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50%。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三十余年内,我国已经由有千年传统的乡土"熟人社会"转型为城镇"陌生人社会"了。在城镇化的陌生人社会,基于与他人的情感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人际信任,其半径  相似文献   
7.
证据意识是人们在面对纠纷或处理争议时自觉收取、保存、运用证据的心理觉悟.目前我国正处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中,证据意识也不例外的也处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本文从一般公民的证据意识出发进行论述.基于对现行三大诉讼法对证据的相关规定和证据意识现状,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证据意识的因素,并对增强证据意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运作有其自身的逻辑.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基础包含多维的组织形态、便捷的人品银行、暧昧的等级观念和倒闭的内部认同.  相似文献   
9.
在指出基本合同网的缺点和不足的同时,给出了一个任务熟人集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改进传统合同网协商策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道德关系理论中的熟人道德关系和陌生人道德关系视角出发,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进一步厘清校园中熟人关系的亲疏性、实用性、单向义务性、道德双重性等特征,以及当今大学校园中陌生人道德关系发展的滞后所带来的"道德排他主义"盛行、道德信任危机频发、道德责任感落寞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校园熟人道德体系,倡导"无论生熟,平等待人"的道德原则,博爱宽容、理性自觉、公私分明的道德要求;同时积极构建校园陌生人道德体系,克服道德排他主义,不以自己为标准同化或排斥"陌生人",接受"陌生人"的差异性,建立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尊重"陌生人"的道德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