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静 《海外英语》2011,(3):178-179
《喧哗与骚动》中第一个叙述者班吉是个三十三岁却只有三岁智力的白痴,不健全的智力带来话语权缺失,常被认为是家族分崩离析的消极意义上的代表。但从班吉同时扮演苦行者、救助者和预言者三方面将其与俄罗斯基督教文学中特有的圣愚形象进行比较,发现他是一个与衰败家族的其他成员形成鲜明对比的积极意义上的神圣白痴,与书名出典"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呼应,并与小说主题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福克纳小说《喧哗与躁动》中智障青年班吉(Ben jy)的思维风格。由于不能像常人一样思考问题,班吉的叙述缺乏条理性,叙述时间的跳跃和反复让读者费解。通过系统的语言分析,笔者发现班吉叙述时间的转换与他对事物的熟悉感息息相关;另外,相似的感官刺激也导致班吉分不清时间的前后顺序,经常把带给他相同感受的几个事件不分先后地融合在一起叙述,从而造成了读者阅读的困难。但是班吉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符合其思维风格,是作者人物塑造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自从面世以来,备受评论界关注.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该小说的三大叙述者之一班吉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人性的爱对人格的影响.作为小说的开篇叙述者,福克纳笔下的班吉形象是丰满的,多面性的.他不仅是一面镜子,折射了种种或高尚或卑鄙或博爱或冷漠的人性,也具有很强的宗教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喧哗与骚动》刻画的人物中,班吉被看做白痴而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然而,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文本,发现班吉对现实世界中的"酒"、"色"、"财"、"气"有着独特的体验。班吉的人格世界不仅仅是本我的,更是自我的。  相似文献   
5.
邓凌云 《考试周刊》2011,(46):33-34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塑造了许多弱智型的特殊的人物,尤以《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为典型代表。班吉作为一种病态、智力低下、动作迟钝、语言机能不健全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边缘人的态度——同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呼吁人性回归的意愿。  相似文献   
6.
偷钓者     
刘梦熊 《垂钓》2001,(7):72-73
那偷钓人被剥光衣裤,全身赤裸,他双手撑地,脸冲着墙壁,双脚靠在墙上,非常艰难地倒立着,他那棕黑色的皮肤上汗水淋淋,屁股已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惨不忍睹。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所塑造的最复杂的人物形象莫过于白痴班吉。这个亦神亦人的白痴身上既体现了耶稣遗爱人间的救赎和对离经叛道的惩罚,又体现了人世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爱,从而透视出了作品的主题与深层次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创作大师威廉?福克纳以他多重创作手法而闻名于世。在他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他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等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更灵活地运用了一种简单的事物——镜子,作为他展现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辅助手段。本文侧重分析"镜子"的表层含义和隐喻作用,尤其是突出展现"镜子"的类比、对比折射功能以及空间视域载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塑造了多个白痴形象,他们在小说中举足轻重,是有丰富内涵、立得住的人物典型。这些孤苦无告的白痴是人类苦难的象征,他们为小说营造阴郁的氛围,奠定惨苦的基调,成功地表达了福克纳独特的人生体验:人生中充满着痛苦和磨难,人活着就是受苦,这是人永恒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7,(3):78-81
考察了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第一部分班吉的叙述中问号和感叹号的缺失,运用思维风格理论探讨了班吉的思维风格,发现问号和感叹号的缺失反映了班吉的智力水平,折射出他的精神状态和思维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