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A new comprehensive re- search ship of CAS was launched on Feb. 2 at the Wuchuan Shipyard in Wuhan, capi- tal of central China’s Hubei Province. CAS Vice President LI Jiayang and Vice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 tion of China ZHU Zu…  相似文献   
2.
荒岛四十天     
沙沙乘着爸爸的考察船,在大海上旅行。他来到甲板上观赏景色,被一个大浪卷进了海里。"救命呀!"沙沙大声呼救。但是,风浪太大了,没有人听到他的喊声。绝望的沙沙紧紧抱住一个从船上掉下来的木箱,在大海上漂流着……  相似文献   
3.
4.
我作为优秀红军娃代表之一,在管校长的带领下去上海参观了“雪龙号”。这是我向往已久的事,要知道“雪龙号”可是中国最大的破冰船和极地考察船啊,而且她还参加过马航的搜救工作呢!我们兴高采烈地登上“雪龙号”,同学们对“雪龙号”磅礴的气势赞叹不已。带领我们参观的是王建忠船长,他告诉我们:“‘雪龙号’有167米长,型宽22.6米,可乘载人员130人。它多次赴南极和北极执行科学考察和补给运输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为人类将来的资源开发做出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2009年4月1日,大陆"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完成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任务返航途中,顺利靠访台湾高雄港,并进行科学交流,这是大陆公务船首航祖国宝岛。为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北京极地集邮协会特制专题纪念信封一枚,编号JD-46(图1)。  相似文献   
6.
冷疏影  张亮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12):1490-1498
“海洋科学考察船共享航次计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模式的新探索,实施11年取得明显实效。该计划有力保障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海上考察需求,搭建了海上调查和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培养锻炼了青年骨干,推动了海洋调查资料积累与共享,带动了海洋科学整体发展。面对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新趋势,国家战略需求对“海洋科考船共享航次计划”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亟待进一步提升该计划的战略定位,优化和创新其管理机制,加大资助规模。  相似文献   
7.
5月15日上午9:30,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拔锚起航,缓缓驶离青岛中苑码头,开始执行2009年度中国近海海洋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春季)任务。  相似文献   
8.
在游向沉没考察船的过程中,柴油和污水不断渗入泰伯·麦凯拉姆的眼睛。那是在1989年,飓风“雨果”在3天前扫荡了波多黎各,将各种油料和废物卷进了圣胡安港。麦凯拉姆和同伴被派往那里进行救援工作。当这位年轻的潜水员和分析化学家试图升起沉没船只的时候,他的潜水服接缝裂开了,污水中的秽物不断进入他的头盔。而随着他的每次呼气,进入头盔的秽物又会出去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认识、保护和利用地球两极的重要途径,科学考察船极地作业是开展极地研究的重要手段,而安全是考察船极地作业永恒的主题,是保障科考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结合我国近些年科考船极地科考作业的历史,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科考船极地作业面临的一些风险和可能造成的伤害,分析了我国科考船极地科考作业的特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科考船极地作业安全水平的建议。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我国考察船极地作业风险管控和安全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童十 《集邮博览》2008,(12):16-17
继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后,20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分别开始涉足南极、北极科学考察。几十年来,中国有数千名考察队员赴极地考察,热爱和向往极地事业的各类人员更是遍布全国。伴随着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极地集邮活动渐趋活跃,极地集邮爱好者人数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