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16篇
科学研究   5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善华 《学语文》2002,(6):15-15
“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听潮》中这个提挈全文的句子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是这篇作品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确切地说,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的感染,学会欣赏这个“伟大的乐章”并认识“海的美”,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一、由于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才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  相似文献   
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朝著名诗人郑板桥写“竹石”的诗。诗中竹子的背景是屹立的青山和坚硬的岩石。而开篇是一个“咬”字,把竹子坚韧劲拔的强者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读者无不为这精妙传神的“咬”字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3.
1994年1月《海宁日报》复刊,每周出一个副刊,一个整版。我们给副刊取名“海宁潮”,是因为海宁处于钱塘江北岸,钱塘大潮在这里形成最美的“一线潮”。有了这么一个“本土化”的名字,毋庸置疑,这个副刊所反映的内容也应该是“本土化”的。提到本土化,我们马上想到海宁最有代表性的人文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在讨论专版设计方案时,我们认为,这三大文化是海宁的“独家”资源.且富有乡土色彩,应该成为《海宁日报》副刊的主要色彩。  相似文献   
4.
反潮族     
郑丽 《中学生英语》2011,(12):22-22
反潮族是指反潮流的新族类,他们的生活作派和对待工作思路.好像是和现实反着干,可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会发现,反潮流其实也是理念更新的一种快乐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也有它不同寻常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潮童     
《初中生》2011,(5):18-18
以前我们讲过“潮”的意思,潮童则是指很“潮”的儿童。他们的服装及打扮新潮且成人化。“潮童”多为明星子女,苏瑞·克鲁斯和金斯顿·罗斯代尔便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培养高职生良好职业素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高职生成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是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培育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举措。潮商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培养高职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教育资源。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开发利用潮商文化资源,着力培养高职生良好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我记得就是八九十年代的时侯,陈东东写过一篇文章,谈到先锋诗歌和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是他比较早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实际上沟通的问题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最近修订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不久就要出版,但是我给自己定位就是一个诗歌的外行人,对诗歌的评论肯定有很多离奇的东西,那么现在有一些学生问我大学里研究诗歌的教授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高要水文站测潮代表线的验证,分析了由于近几年测潮代表线关系的变化,造成高要水文站潮流量偏小的原因,修改其关系线后,使枯水期日平均流量更能反映真实流量,从而为合理、科学地利用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西方背景的强烈依赖,我们很难清晰地廓清其独特性,但如果把它理解成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简单移植毫无疑问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虽然它在中国的命运颇曲折,但依然在时代内容的表现上有其艺术的价值和内涵,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它内中所不可避免的依附性,以及时代诗歌的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