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特.肖邦的名篇《一个小时的故事》刻画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在表现这一进步过程的同时,作者不忘揭示女性要实现自由所面临的困难。本文通过意识对比来解析肖邦对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描述,并探讨作者对女性获取真正自由所指出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一部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作品,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经历的情感起伏。这里剖析了女主人公女性自由意识顿悟的建构过程,并从解构主义的角度阐释她自由意识的不自觉性和被动性,反映了女性自由意识觉醒后注定在男权社会无路可走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夜曲是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文章选例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从夜曲的体裁和作品本体两方面对这首广为流传的夜曲在作品的设计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揭示出肖邦夜曲创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张艺博 《科教文汇》2012,(28):152-153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在他的音乐生涯中.几乎创作了各类体裁的钢琴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任何标题音乐的迹象.但如果深入到他音乐内容的深层.就会发现大量的音乐作品都存在其潜在的标题性。《降A大调波罗奈兹》(0P.53)就属于此类作品。本文通过对肖邦的钢琴作品《降A大调波罗奈兹》(oP.53)的分析,来论述此作品中所具有的标题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话语角度展现的空间感是话语空间关注的问题。小说通过不同的视角不仅能够展现小说人物及叙事者各自的空间感,并且能够展示二者之间的距离变化,以达到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目的。分析《觉醒》中的女主角爱德娜和叙事者肖邦两种视角分别所展示的空间感,以及两种视角的空间距离,说明话语空间在推动爱德娜的觉醒之旅、深化觉醒内涵的作用。小说是对空间艺术的无意识触碰,也是肖邦对女性的空间诉求的有意识表达。  相似文献   
6.
肖邦生活在波兰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作为一位波兰的民族作曲家,他在作品中巧妙的吸收和创造民族因素,并把它们与当时先进的音乐表现手法紧密结合,使他的音乐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觉醒》中爱德娜形象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凯特·肖邦的《觉醒》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其中爱德娜备受关注并被贴上了勇敢追求自我实现的“新女性代表”的标签。然而,爱德娜的形象是多维的。从小失去母亲的爱德娜对母爱的渴求伴随着她的一生。在格兰德岛度假之旅中爱德娜遇到了生活之“母”——阿黛尔,精神之“母”——莱思小姐,两种力量的合力影响着她,最后她回到象征生母——大海的怀抱,最终获得母爱,同时个性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8.
张浩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7(1):153-154,172
《牧童之笛》是费列德里克.肖邦所作钢琴《练习曲》OP25中的第一首,被认为是肖邦钢琴风格的出色范例。它采用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情绪明朗,充满了青春欢乐;钢琴织体与和声丰富多彩,非常精致,个性特征异乎寻常;技术性与音乐形象两者结合完美。全曲演奏要着重双手相反的感情处理,气氛和音色要控制细致,使旋律与丰富多彩的伴奏和声浑然一体,创造极优美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9.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 2 0首圆舞曲 ,在继承圆舞曲传统风格的同时 ,以独特的创造力使之达到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无论是“华丽性”圆舞曲还是“抒情性”圆舞曲 ,都是作者某种思想和生活经历的反映 ,虽然它们并没有像肖邦其它作品那样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民族性 ,但它们是肖邦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白。  相似文献   
10.
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描绘了女主人公埃德娜想挣脱家庭的牢笼和社会强加给女性的重重枷锁而逐渐觉醒和反抗的过程。埃德娜的觉醒是全面彻底的。通过分析埃德娜三个层次的觉醒,即精神觉醒、女性角色和女性自我冲突的觉醒、性意识的觉醒,揭示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困苦和挣扎,从而探讨女性追寻自我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