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
XA型生物性别决定机制的特点:蚜虫的X染色体含X基因的数量小于常染色体组合的Y基因,为0.6-0.8;蝗虫的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含X基因与Y基因的数量相同,为1.0;X染色体含的X基因全都能在性别决定中起作用,会是有效性基因;常染色体组则随各种性型的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组的数量关系不同,所含的Y基因有的在性别决定中起作用,有的在性别决定中不起作用,有有效性基因和无效性基因之别。由此,决定了蚜虫须经历有性和无性两个世代,以有性和无性两种生殖来完成世代交替,靠营群居生活才能进行繁衍生息;蝗虫不再须经历有性有无性两个世代,只以有性生殖来完成世代交替,营独栖生活也能进行繁衍生自。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蝗灾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平均每间隔3—5年就爆发一次严重的蝗灾,危害面积广泛而严重,对于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农业产值的提高构成严重威胁,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治蝗工作十分重视.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治蝗救灾体系,围绕化学防治和改造蝗虫发生地这两条主线开展了系统的治蝗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后,由“控制阶段”到“改治并举”,再到基本根除,蝗灾防治工作逐渐成熟,出现了注意生态效益的可喜变化,防治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3.
Ajoint study by Prof. ZHANG Zhibin from the CAS Institute of Zoology and his co-workers from Norway, US and Swiss have indicated that historical outbreaks of migratory locusts in China were associated with cold spells, suggesting that China's projected climate warming could decrease the pest's numbers. 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n 17 September, 2007.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蝗虫之害自先秦以来,一直困扰着农业生产。蝗灾发生次数的频繁、危害之大,不仅影响普通百姓的庄稼收成,更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战事的频发。蝗虫诗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诗人们将人祸猛于天灾的忧患、愤慨情绪,在诗作中发泄,导致蝗虫诗从一出现便蒙上了浓重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鲜明的针砭时弊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以文献资料法研究了滨州市蝗虫灾害历史 ,分析了蝗灾成因 ,重点研究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蝗虫发生变化的新特点 ,探讨了蝗虫发生频率增高的原因 ,提出了防蝗治蝗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上蝗灾爆发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暖是否会加剧蝗灾爆发、导致全国范围的农作物歉收,我们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并上溯到过去1000年。结果表明,年均温和10年均温较高的年份以及与干旱的组合年份是蝗灾爆发的高发年份。此外,在过去1000年中,气候变暖加剧了虫灾爆发的频率。考虑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出于全球粮食安全考虑,这项研究所揭示的气候变化诱导的虫灾威胁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