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力 《情报探索》2015,(1):107-109
阐述高校图书馆如何引导在职研究生快捷利用图书馆资源,如何培养学生从海量繁杂信息资源中挑选出优质的、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分析了培养及提高在职研究生信息素质能力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采用献资料、比较分析、理论研究等方法,对中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尼日利亚、新加坡、香港等11国及地区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的比较,揭示其内在的共性与差异性,指出中国在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上的特点和差距,并预测各国及地区教练员岗位培训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十年来我国学术期刊所刊载的关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归纳和梳理,总结了该领域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舒刚民 《体育科研》2012,33(6):63-67-7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结果认为: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不完善;培训目标认识欠缺;培训需求内驱力不足;培训师资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经费成为制约“瓶颈”。并提出:加强教练员培训管理,进一步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教练员人才素质,厘清“素质一知识一能力”发展关系;重视培训师资团队后备力量培养,加快教练员岗位培训课程建设;gI进社会资本参与教练员岗位培训,保证培训经费通道畅通4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浙江     
教师队伍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6.
教师素质是教育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未来社会的发展会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我们不仅应重视教师的职前培养,更重要的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教师的在职培训,包括明确培训目标、制定规章制度、确定培训内容、建立培训机构、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等。  相似文献   
7.
天津滨海新区在岗职工远程教育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在岗职工继续教育需求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天津滨海新区在岗职工有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但时间成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障碍,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教育形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远程教育机构也应该从教育理念、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满足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8.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本科学历初中教师职后培训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原来以大学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专门机构和教师在职的中小学为主,是中小学教师,包括本科学历初中教师职后培训机构转变的一个主要趋势;建构高效率、低成本、开放的能够充分调动大学、专门的培训机构、教师专业团体和中小学等多方面积极性的模式、是中小学教师,包括本科学历初中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普通化学科、执教学科和教育学科三方面,是中小学教师,包括本科学历初中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前,应用型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普遍存在着培训观念与方法落后、教师自主性不足、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对应用型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型高校应重视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创新,应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进行与适应教师在职培训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创新,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0.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obtain an understanding of which factors determine whether an university graduate receives formal on-the-job training or not and the amount of informal training received. Using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Spanish graduates, this paper confirms that the informal training graduates receive in their jobs is more intense among doctors and lawyers – professions that require a more extensive period of learning before reaching the required level of skills. Likewise, those graduates that hold jobs requiring greater know-how than they can actually provide (infra-educated) also receive more informal training. In the case of formal training, the likelihood of taking part in in-house training programs is greater among civil servants and the employees of large private firms. However, the belief that workers with higher ability (a positive signal of a worker’s trainability) should have higher chances of receiving employer-provided formal training is not confirm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