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彝族灵魂观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了以后,灵魂就离开了人的躯体到处游荡,所以要请毕摩(巫师)作祭,悼念死者,给死者的灵魂指路,让他尽快回到祖先的发祥地,同幽冥世界的祖宗在一起,重新劳动生息,接受子孙的祭祀,庇护后人繁荣昌盛。彝族灵魂观具有多元性、游动性、永久性、现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屈原在湘楚文化的土壤上以其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学世界,开创了巫术与文学相结合且以浪漫主义为核心的巫诗传统;这一传统在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中得到发展。韩少功的寻根小说通过魔幻世界的构造,歌舞氛围的渲染和巫楚文化的显现三方面横向拓展了巫诗传统的内涵,又在纵向上延续了屈原、沈从文的文学传统,再现了这一传统的发展轨迹,使得这一传统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得以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辞赋源流谈     
原始巫祭仪式活动造就了辞赋产生的客观环境,巫祭咒语成为辞赋的萌芽。辞赋的许多特点都来源于巫祭活动的仪式和咒语,这不仅直接影响了辞赋的源,也影响了辞赋的流。辞赋的发展透露出文化的力量和社会时代变迁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兴”的审美效果有高下之别。“兴”有不同的类型。兴是“诗缘情”理论的实践及发扬,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省察方式,是中国古人混沌思维、巫术思维的具体体现。探讨兴的原始发生可以看到,最早的兴句可能是人对神的致敬、问候,是诗歌权力性质与一般口语的标志性区别之一。将“兴”规定为“物”“我”的审美互动可以具有普遍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5.
基于民间文化又不断吸收正统思想的"报恩"是中国几千年文学的主题之一,它超越时代并与人们诸多的文化观念互动,形成一种自成体系而又较为稳定的文化心态。中国古代灵异报恩小说在历时性的发展中展现了共时性的特征,动物报恩型主要倾向于吸取民间文化而精灵报恩型在民间文化的底色上儒家文士文化成为前景。每一个时期的报恩类型都是作家们在民间与正统的思想中进行的一种不完全的超脱,但这种不完全的超脱又是对前一个时期报恩作品的艺术与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是朝代更迭频繁的一个时间段,巫医之职到了魏晋时期进一步出现了职能的分工。“巫”的职能更多地体现在战事占1、以及治病救人,而“医”则趋向科学化的治疗疾病,并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根据文献记载情况可以看出魏晋战乱时期的“巫”“医”分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数术是中国古代实现天人合一的工具或技术,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巨大的影响。数术具有四大特点:“人文”性、模式性、超验性和“自我促成”性,《红楼梦》中的数术———医术、黑巫术、占梦术和算命术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奚婆”是元、明时期从事彝族原始宗教活动的人员。元、明、清初,“奚婆”沿变为专司宗教职事的“毕摩”和从事巫术活动的“苏尼”。对比研究后本文认为,对彝族“毕摩”的界定与诠释宜选用宗教色彩较明显的术语“祭司”而不应采用迷信色彩较浓厚的“巫师”。  相似文献   
9.
《易经》与《易传》作为各自时代不同的思想精髓,各有其鲜明的思想特色。《易经》中的“神”有着独特的宗教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神的本义。《易传》中的“神”却被拉下了神圣的祭坛,慢慢地向“圣”靠拢,走上了神格下降的道路。之所以发生了这种转变,不假外求,从《周易》自身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德性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可感受到两种不同文明气质发生碰撞的火花。  相似文献   
10.
通过荆楚墓葬出土器物的纹饰、形状等揭示当时荆楚阴间文化现象、美术现象,巫术思想,并略加评论。楚地阴间美术的神巫性、浪漫性,从器物中反映出来的具象与抽象结合、运动感与流动感交织的特征体现了楚地文化、宗教、信仰、艺术的杂糅,为世人展现出一个流光溢彩、诙诡谲怪的奇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