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和万邦是以表征万邦、卫弱禁暴、睦邻友好、和谐共生为重要内容的传统外交思想,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应当以表征万邦维护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以卫弱禁暴建构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以睦邻友好协调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和谐共生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2014,(17):49-49
正2014年5月15日和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分别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阐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以下10题出自习近平主席的上述两次讲话。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就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四观"之一。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就是追求民族与国家之间珍爱和平、和平发展、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本文着重分析了协和万邦国际观的文化传统、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 ,并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创造了愈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但资本主义同时将“战国规则” ,即侵略性、扩张性的民族主义带到全世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不得不祭起民族主义的大旗 ,并借助现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以图实现民族自救和民族复兴。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并非对旧的民族主义的亦步亦趋 ,而是以民族解放为目的、以“天下主义”为依归的新民族主义 (国民主义 )。或者简单地说 ,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是协和万邦的国民主义。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从没有把周边弱小的国家变为自己殖民地的历史,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在强盛时代也极少发动对外战争,实行睦邻友好的和平战略一直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主流。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长期的农耕文明对于安土守居的重视和对远徙征战的反感;作为中国古代意识形态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仁政”等学说,使中国基本不存在发动侵略或“不义”战争的思想土壤;地理方位限制以及中国特殊的文官制度,造成中国有不事侵略的强大的内在约束。  相似文献   
6.
周郢 《华夏文化》2007,(3):52-54
“泰山岩岩,万邦所瞻”。泰山不仅是一座中国名山,也是一座世界名山。泰山与世界发生联系,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当时就有来自安息(今伊朗)、苏谢(西域古国)等众多的使节随行。公元56年汉光武帝封禅泰山,也有“番王十二,咸来助祭”。随着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不断拓展,有越来越多的邦国遣使来到泰山,参加中国皇帝的封禅大典。在唐高宗、玄宗两次封禅活动中,都有日本、新罗(朝鲜)、天竺(印度)、大食(阿拉伯)等数十“与国”的使节与会。宋真宗封禅时,更增添了来自三佛齐(今印尼)、交趾、占城(今越南)等国的贺使。由…  相似文献   
7.
8.
"天下观"视野中的中国战略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种融世界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于一体的“天下观”,它崇尚礼、德、仁等文化价值观念,希望构建一个“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在“天下观”的指导下,中国注重运用政治、文化手段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军事与经济目标则较少重视,从而形成了以求和平、重防御、谋统一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战略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她的文化思想史上孕育成熟了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维护和平的崇高精神境界,倡导协和万邦、表正万邦、尊重小国、卫禁暴、教助邻国,主张不得已而用兵,用兵也要以正义为本,反对以兵疆天下.新中国的三代领导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反对霸权主义,并培育了一种良好的市民社会,使得和平发展成了中国社会尽人皆知的共识.以西方大国为首炮制的中国威胁论,既没有事实依据,也没有文化依据.中国威胁论完全是殖民主义思想和冷战思维作怪的结果,也是某些国家为了获取不正当的民族私利面不惜牺牲中国的正当权益的一种卑劣手段.  相似文献   
10.
齐莹 《内江科技》2007,28(6):52-52,9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针对当今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丑陋现象而使神圣的奥林匹克精神受到挑战,从兼容并蓄、协和万邦、韵味独特的中国古代竞争的精华中挖掘出其现代价值,进而唤回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