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12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71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2003年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之际,筹备已久的"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三星堆文明的故乡四川省德阳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2.
史前时期文化差异较大的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川东地区的哨棚嘴文化,商周时由于受到外部文化的强有力冲击而逐渐衰落。伴随而来的是成都平原新的考古学文化——三星堆文化的诞生。三星堆文化涵盖了成都平原及川东地区,在此背景下一个统一的考古文化区——巴蜀文化区在夏代晚期形成。形成后的巴蜀文化区,在长江中游古文化催化下,原有两个区域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使得这两个同处于四川盆地的古国在民风民俗、社会状况、文化特质变得十分接近,逐步完成趋同发展、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2006年5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四川师范大学巴蜀化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化论坛》编辑部协办的“巴蜀化与中国明起源研讨会”在四川成都召开。  相似文献   
4.
岳阳楼新记     
八百里洞庭湖水,三百字岳阳楼记。文章何其短也!生命如此长哉!一湖一楼一记,托举古城升值;一人一忧一乐,唤起天下共鸣。蒙童学子,无不诵其警句;志士仁人,大多受其熏陶。高山仰止,焉敢班门弄斧;名楼扩建,确需新手操觚。岳阳大邑,有滕公之遗风;巴蜀小鬼,无范相之椽笔。斗胆应邀,知难而上者,兹因时代变迁,风骚各异。天下已非帝王之天下,岳阳乃是公民之岳阳。  相似文献   
5.
黎玉洁 《兰台世界》2016,(11):146-148
唐宋时期,巴蜀建筑是古代建筑文化、施工技艺的重要时期。其不但携带了大量的人文历史信息,也是巴蜀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受社会经济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巴蜀建筑发展更为快速,建筑文化和技术传承了巴蜀地区千百年来的建筑技艺,出现了各种娱乐性等建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沙汀被公认为典型的地域小说作家。本从巴蜀地域呈现的角度,梳理了沙汀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探索,凸现了不同区域经历中,巴蜀地域化在其整体思想资源的存在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与国内外学者有着比较广泛的交往,但学术界所关注的仅仅是其中的少数诸人;而关于王国维与巴蜀学人的交往,迄今尚未见系统梳理者。钩稽相关史料,与王国维有直接交往的巴蜀学人有十二人之多。其中,既有前辈学人(王秉恩、王乃徵),也有同辈学人(王复礼、傅增湘);既有弟子(周传儒、杜钢百、余永梁、谢星朗、黄绶、徐中舒),也有后学(李思纯、贺麟)。与王国维有间接交往者二人,一人与王国维当互有耳闻但并无来往(廖平),一人本当与王国维相识但失之交臂(郭沫若).  相似文献   
8.
你猜,重庆有啥非去不可的理由?美食、美景、玩乐、购物……人未到,心已远.让《课堂内外》知名编辑乐乐姐姐带你参与2011年《课堂内外》全国青少年重庆旅游有奖竞猜,在趣味问答里,了解重庆,爱上重庆,免费旅游,赢得大奖!  相似文献   
9.
巴蜀幼儿园,一所有着悠久办园历史和丰厚办园文化的重庆市示范园,秉承“创造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的办园理念,执著于幼儿创造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维时空中.围绕创造教育铸就和发展着幼儿园的办园特色。  相似文献   
10.
巴蜀文化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毅 《宜宾学院学报》2005,5(7):116-118
本文总结了巴蜀文化的始源性、区域性、古吏难微性、兼容性的特征。并简要谈论研究巴蜀文化的三点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