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9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动 《档案与史学》2006,(11):14-18
热浪灼人.呼啸的警车飞驰至荒野里那座风蚀雨剥了几十年的碉堡处嘎然而止.一股恶臭从碉堡内逸出,张法医带上乳胶手套,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大家用手捂着鼻子屏声敛息地等待着,须臾,只见张法医从阴森可怖的暗堡里拉出那具浮肿腐烂的尸体,令人作呕的尸臭浓浓地弥漫,蚊蝇飞舞.  相似文献   
2.
3.
《庄子》很难读,其障碍,除了玄妙的思想,还有玄妙的用语。应当说,此书问世两千三百多年来,有些思想我们没有弄懂,即使强作解人,也实在是耍一耍捕风捉影的本领;更令庄周这小子笑死的是,他灵机一动,刀笔一转,弄出来的一些词句,竞让历朝历代的博洽之士们绞尽脑汁闹尽了笑话。  相似文献   
4.
乔伊斯在“死者》中采用大量爱尔兰音乐素材,与小说文本具有互丈性。这是乔伊斯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重要手段。解读其互丈性,有助于挖掘和阐释音乐与文本间的互动和互涉意义、理解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本文试图解读“死者》中音乐与文本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5.
借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分析<死者>中众生所处的精神状态,并对加布里艾尔的"顿悟"进行新的解读.正如柏拉图"洞喻"中的洞内囚徒们,作品中的人物所认识到的,要么是虚幻的假象,要么是片面的真实;而对于唯一获得"顿悟"的加布里艾尔来说,他"顿悟"过程的三个阶段,正是柏拉图"心灵转向说"中的从"影像"到"信念"再到"理性"的认识三阶段的攀升过程.从"洞喻"角度解读乔伊斯作品中的"顿悟",就其认识论意义而言,作品主题将一个现代西方人从幻觉到顿悟的个体心灵之旅上升到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走向人类终极价值所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高度.  相似文献   
6.
心灵唱盘     
第一圈人:你的面脏了,我给你擦擦吧……为什么总是擦不掉呢?镜:因为脏的不是我,而是你。第二圈太阳:葵花每天都围着我转,或许我真的是太伟大了。凡·高:葵花是美丽的,她总是很安静,不卑不亢地盛开在田野中。葵花:我把笑脸迎向太阳是为了避免受伤。其实我更喜欢自己在荷兰男人眼里的样子,像一团火。  相似文献   
7.
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位女学生惨遭杀害,一位旅游者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发现了她的尸体,当时案发 现场几乎没有任何线索,警方借助于法医昆虫学家杰姆·韦布的合作,终于破获此案,确定了元凶。杰姆·韦布是这样利用昆虫破案的:他在死者尸体上发现了典型的丽蝇卵,而丽蝇只能在气温高于摄氏20度时才能产卵;据当地天气预报资料记载,只有一天有过摄氏2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这样,一下子就协助警方把排查工作的范围缩小到一个具体日子,使破案进展大大加速。其实利用昆虫破案,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宋代。南…  相似文献   
8.
薛海燕 《河西学院学报》2011,27(4):50-54,45
"顿悟"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名篇《死者》中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运用法康尼尔(Fauconnier,G)认知语言学心理空间理论能有效挖掘人物顿悟之前的心理,从而进一步深化故事主题。在《死者》中,主人公康罗伊与三位女性之间的话语冲突使主要人物的心理空间发生了多次交错,促使康罗伊摈弃殖民地特权者身份,回归爱尔兰传统。康罗伊的精神复苏在深层次上象征着整个民族的新生。  相似文献   
9.
汉碑的价格     
周岩壁 《寻根》2013,(6):94-97
一 刻石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但为死者在墓前树立的记其生平的碑碣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开始大量出现的。赵明诚在《金石录》卷十四中曾说“(汉)安帝(107~125年在位)以前碑碣存者无几”。其原因主要是直到安帝时,社会上还未形成为死者立碑的风气。  相似文献   
10.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48-349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