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66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诗人、人文主义先驱、文艺复兴运动的元勋。作为一个教会人员,他却公开宣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他的诗讴歌爱情,渴求现世幸福  相似文献   
2.
坐在孙双金老师的课堂里,聆听他执教的《思乡组诗》一课,感觉自己的情丝一次次被牵扯,情感一次次被涤荡,情怀一次次被震撼。  相似文献   
3.
长征组诗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和再现了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毛泽东的长征组诗中体现的毛泽东精神,具有极大的艺术独创性,集中体现为毛泽东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借助自然之山来反映意象之山得到很好的传达。毛泽东诗词中的山,已经是人格化了的山,隐喻着他志存高远的博大胸怀,冲破一切网罗的叛逆性格,奔放豪迈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诡丽奇谲的浪漫气质,勇往直前的超越情怀。具体表现在借助于自然之山表现伟人意识,表现力量之大、意志之坚、理想之远的精神。表现的是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4.
艾小芳 《海外英语》2011,(6):228-230,238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对日常生活的追忆。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基于连续观察的组诗教学,力求以单元语文要素为内核,围绕思、学、用的过程来组织教学,把教材变为学生学习的范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总结、迁移学习方法,让连续观察这一语文要素在古诗学习活动中真正被确认、被激活。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为例,探索基于连续观察的组诗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思、学、用的过程,使学习有核、有序、有联地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陈光业 《大理文化》2014,(10):69-71
一只花鞋在岸上摆 你在春天里看见的稻人 在秋天不见了踪影 你在冬天看见的花朵 春来还不开 顺着河水往上走 你身在高岗 摸着石头过了河 一只花鞋岸上摆 没有绣鸳鸯  相似文献   
7.
师立新 《大理文化》2014,(10):57-59
思念的荷 不愿选择 我一直站着 用婀娜的身姿 等待 让修长的婷立 想你 多少次轮回 我也没有超度成月色 多少年修持 我仍固执把前世重合 只为在同一片荷塘 再见你抚荷轻叹穿柳而来 你是我一生不眠的夜 我在风雨中为你坚守花瓣上的一滴幸福 最疼的画面 是你不在身边却在我的心尖 我眺望的情愫绽放 铺排高原 漫过天涯 染绿穷尽的目光 你知否 寂寞灿烂 那是一朵三生石上盛开的 荷  相似文献   
8.
1830年夏天,16岁的少年诗人莱蒙托夫跟着外祖母来到莫斯科近郊的谢列德尼科夫庄园。在这里,他爱上了18岁的少女苏什科娃。这可能是诗人的第三次恋爱,  相似文献   
9.
袁青 《大理文化》2013,(11):53-54
哺育过我的河流 就像母亲的乳汁  相似文献   
10.
家里的狗丢了 我很难过 丢了的狗 本来 只是一只拣来的流浪狗 可流浪 并不是它的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