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之所以非常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它道出了生命的一种本真的、自在的状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禁要问:本真的教育对多彩的生命究竟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是唤醒、放飞?还是抑制、羁绊?  相似文献   
2.
胡继华 《中国文化》2014,(2):160-179
1795年,荷尔德林开启了其诗哲生涯。受席勒耳提面命,青年诗人濡化浸润于“哀歌”灵氛之中。自命为“自然之友”,面对伤风败俗的社会,哀婉人性不复圆满,痛感世界不再令人着迷,席勒长吁短叹,悲情润笔,催生出浩叹《哀歌》,后将之更名为《散步》(Der Spaziergang)。  相似文献   
3.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如此说道:"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如何把学生从由于应试而造成的冷漠、压抑、紧张、恐惧中解放出来,让诗意的清泉浸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快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教者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呢?现以《赶海》这例,做些许尝试。  相似文献   
4.
季晓玉 《成才之路》2011,(34):71-71
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曾说过:"人充满劳绩,但还惬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我们的教育投入不只为了那唯一的产出——"分数",我们要致力于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愉悦地积极地想去探索,想了解,使整个课堂变得高效灵动。我们要把自身的课堂活动指向学生的人生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生长,达到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和谐发展。一、要做一个学习型、思考型的教师我们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当代奥地利重要作家阿诺·盖格(Arno Geiger)于2011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流亡中的老国王》获得了同年由德国安养及止痛协会颁发的荣誉奖(媒体及公众工作范畴)。盖格于1968年出生,是当代著名德语作家,代表作有《我们过得很好》《别忘记安娜》《关于莎莉的一切》。曾获2005年的德国图书奖、2011年的阿登纳基金会文学奖及荷尔德林奖等重要奖项。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在语文课堂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1我认为,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是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最大的特点就是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人文诗意,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也就没有性情的陶冶和净化。一、用丰富凝练的语言打造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  相似文献   
7.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喜欢这句话,并相信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课堂不是为教材而上,也不是为考试而上,而是为了学生心灵舒展,个性张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来到杭一小学已超过十年,在几千个日日夜夜之后,学校的诗歌、诗集、诗情、  相似文献   
8.
理论上:高擎诗意语文之大旗,出入于佛、道之家,纵横于古今之问,结晶于中外理论,论诗意,则高举庄子三剑之高论,论感悟,则首推如来成佛之先觉。从荷尔德林诗中的一只小虫谈到中国语文的顿悟。谈笑间,风范尽显。  相似文献   
9.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读到荷尔德林的这句话,我曾不止一次地扣问自己:我,作为一名班主任,是"诗意地栖息"着吗?  相似文献   
10.
荷尔德林在他的诗中写道:“诗人何为,诗人使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关注人生,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便成为学家最根本的思索及其在作品中力图尝试的回答。而人对自身的思索则首先表现为人对生与死的追问与探寻,于是具有生命意识、生命情绪的作品便往往如洪钟大吕敲击着每个读的心灵,使其与之产生共鸣。中国学一向有以载道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