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教育   3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之人也。”这句话出自《晋书.郭崇韬传》。对句中“射钩”这一典故比较熟悉:指管仲射齐桓公的事,借指旧怨。当时不理解“斩祛”的意思,通过查资料,  相似文献   
2.
王武俊谥"忠烈",其三次叛唐的行迹显然不符合此谥号之本意,唐德宗赐谥王武俊"忠烈"乃是出于宣传教化的考虑,希望将身为成德军节度使的王武俊为所有藩镇树立忠君爱国的典型,以期藩镇将领的归化,重建唐朝的统治秩序。另外,也反映出唐德宗对河朔藩镇政策的调整,唐朝西北形势趋于严峻,唐廷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对河朔藩镇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只能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由武力削藩转为招抚、怀柔,甚至是姑息,赐谥王武俊"忠烈"便是朝廷缓和与河朔藩镇关系、维持相对和平现状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京西北藩镇是唐王朝为防御吐蕃侵扰长安和控制平定安史之乱的唐军主力,而组建的地方藩镇。它既受唐王朝特殊照顾,又受其特殊控制,地位不同于其他藩镇。在中晚唐,京西北藩镇保护和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唐王朝维持统一局面的军事柱石;还是决定南衙北司之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养子本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宗法制及其伦理观念的影响,养子现象并不普遍存在。唐代统治者对异姓养子也采取禁止的态度,但在唐代中后期,由于胡族风气的濡染和军事形势制度、政治形式的变化,养子现象在藩镇出现并流行起来。藩镇养子风气影响了宦官养子,加剧了社会动荡,败坏了社会风气,对唐后期和五代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昭宗述评     
作为唐朝除去武则天外的第19位君主,唐昭宗一生极具悲剧色彩,他本来已与帝位擦肩而过,可又在掌权宦官的拥立下幸运即位,虽然他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尊礼大臣,梦想贤豪,但他年轻气盛,力图重振朝纲、毕全功于一役、压制强藩的做法,过于明显,从而触动了各个藩镇的利益,不仅难以成功,而且本人还被强藩首领朱温派人杀害,让后人为之扼腕.  相似文献   
6.
郭茂育 《图书馆杂志》2012,(5):86-90,96
文职僚佐是唐代藩镇的重要组成人员,任职藩镇文职僚佐是当时知识分子走上仕途的重要途径。由于这方面的史料比较零散,且不少材料所记又比较泛浮,不易考订,加大了研究唐代藩镇幕僚的难度。文章以新出土的墓志为依据,对新发现的唐代藩镇文职僚佐资料进行归纳和考列,以补史料之不足,可供人们进一步研究,以期对此方面的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裴度与唐后期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晚唐五代时期藩镇派遣的入京奏事官(使)、藩镇设在长安的上都进奏院、进奏官的考察,揭示了二者在沟通地方藩镇与中央朝廷之间的关系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晚唐时期藩镇与中央之间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后,强藩割据成为中晚唐最大的痼疾,而中晚唐的文人对于藩镇问题却态度不一,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而在科举过程中的不同际遇是造成中晚唐文人对藩镇态度分野的重要原因。科举是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但每年科举之后文人就会被分为及第与落第两个群体,以此而入朝为官的必然会支持朝廷,而屡考不中的难免会失望,心生怨恨,敌视朝廷,这也就造就了文人对藩镇的不同态度。探讨文人对藩镇的态度有利于更细致、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藩镇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俊达 《兰台世界》2016,(23):119-121
《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从藩镇的形成、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藩镇割据长期存续的原因、藩镇的若干军政制度与财政问题等方面,对唐代藩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虽然距离第一版出版已过近三十年,但对于当今的藩镇研究,仍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