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人故里巧芽“种生”的生育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传于秦人故里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不单是祈求心灵手巧,家庭幸福美满,更有明显的古代求生育祭祀遗风,乞巧活动中的特殊祭品"巧芽"就是体现生命力的象征,乞巧活动中的取水与拜巧过程,带有古代郊祭与履迹遗风。出土于天水放马滩和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日书》均记载了秦人祈盼生子生育的相关内容,显示出秦人对生育的重视。秦简与秦地民俗的相关性印证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与秦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古代陇南金石中的诗词作品,从内容上看,以题咏风景名胜和历史遗迹为主;从体式上看,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和词;从作者身份来看,包括地方官员、乡贤及来访的外地诗人,其中又以陇南地方官员为主。历代诗人的这些诗篇,既写出了名胜古迹的风景之美,又显示出其历史文化价值,对陇南的文化建设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一个有攻击行为的儿童为个案,干预方法以正强化法,惩罚法,贝克认知疗法,迈克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为主,探索综合矫正的效果.三个月后,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即摔东西和踢桌椅的行为频率明显下降.最后探讨了行为改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西和山歌创作的民间修辞是西和农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紧扣表意、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较之传统文人修辞更朴素天真、憨态可掬,具有明显的农民群众草根艺术特色,是西和农民群众性格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甘肃西和方言属于汉藏语系中原官话秦陇片,由于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西和县境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根据实际调查分析,西和方言有29个声母、40个韵母和4个声调,本文对其进行了描述,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归纳了西和方言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6.
西和山歌中的物质民俗,生动展现了西和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世界。西和山歌中的物质产品,勾画出了西和人民的物质生产、生活结构;西和山歌中的物质生产民俗,反映了西和人民的传统劳作方式和昔日西和的经济水平;西和山歌中的物质生活民俗,生动地展示了昔日西和人民的物质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7.
西和山歌的歌词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先秦时期,县境北部是秦人发祥地,南部为氐民族摇篮。魏晋南北朝以来,县境内曾两次建立前、后仇池国。当地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滋养着西和山歌,歌词的句式、韵辙、修辞和衬字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文学特征,其为西和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8.
"跳麻姐姐"是西和乞巧民俗的传承载体。乞巧是传统文化中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对于乞巧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田野调查出发对西和乞巧节中"跳麻姐姐"舞蹈的动作、结构、歌舞等形态方面进行了初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西和民间春官是古代官方一职流变延续的结果。西和春官说春活动是集历史与文化于一体,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传承,延续着子承父业走街串巷、走村串户的古老说春特点,是组成民间文化的主要元素之一。文化的根基在于民间,"根繁才会叶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西和民间春官说春活动传承出现了"断裂"现象,主要针对西和春官传承问题的现状和困境进行相关学科的探讨,以及对西和地区口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提出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历史文化悠久,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独特的西和"乞巧节"风俗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女子在这七天八夜里,从坐巧迎神到娱神送巧等,表现了女子在乞巧时的虔诚、依恋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