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1.
我叫邱新海,今年82岁,住在龙游县湖镇镇下叶村,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小时,逢年过节的迎神赛会上,总是能见到一头威风八面的硬头狮子,狮子每到一处都会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妇女、孩子们会剪下狮头的穗子,挂在家中,为家人祈福,讨个好  相似文献   
2.
在杨万里的笔下,儿童的生活情趣是丰富多采的,诸如游玩戏乐、放牧学稼、采摘果蔬、赏雪弄冰等内容,无不表现出童趣童心的坦率天真和可贵可爱。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迎神赛会屡禁不止的原因很多,经济原因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16世纪开始的商业化促进了迎神赛会经济功能的深化,主要表现为:迎神赛会的市场功能不断强化,就业功能被广泛认可。市场功能的强化保证了商人对赛会的持续捐助,稳定了赛会的资金来源;就业功能被部分士人认可,并最终得到乾隆帝的承认,促成了乾隆朝"宽禁"政策的出台。由此,迎神赛会屡禁不止的现象演变为朝廷弛禁赛会的局面,反映了朝廷对民间社会思想控制的削弱。  相似文献   
4.
故园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田园春天,不仅诗情画意——桃花粉妆,油菜花披金,青草、豌豆花散香,燕子、黄莺欢唱……而且乡味浓郁,让人幻想、多梦——孩童欢愉的乡间劳作,城市人闹猛的下乡祭扫,还有热火朝天的社戏和狂欢不断的迎神赛会……  相似文献   
5.
清代民间常常用演戏、歌舞等形式祭神、酬神,祈求神灵保佑。这种活动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也具有文化娱乐功能。百姓自行筹措活动经费,踊跃参加,乐在其中,呈现出“观者如堵,举国若狂”的场面。这种活动满足了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以至于官府禁不能止,成为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太仓城隍庙     
陆静波 《寻根》2013,(3):118-120
古时候的寺庙是与百姓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明清时期的太仓州人为灾避祸、祈求福祉,通常建的就是城隍庙。城隍源于古代水(隍)庸(城)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指挖土筑的高墙,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40年代,浙江省杭县塘栖等地的迎神赛会活动消退乃至中绝,直接的原因是国民政府运用强制措施推行移风易俗的政令,取缔民间信仰行为的政策发生效力;间接的因素在于主持其事的传统乡绅阶层要么转趋没落,要么正在蜕变为新的精英阶层,迎神赛会活动失去了主导者与组织者。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乡村经济衰退,迎神赛会之类的民间信仰活动失去了赖以发动的经费来源。  相似文献   
8.
朱光文 《文化遗产》2016,(3):112-119
本文以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东山社为例,通过整理地方文献和口述访谈,系统研究了清以来社、社庙演变、村际联盟与迎神赛会的关系。乾嘉年间,东山社由七乡演变成九乡,由于邬族崛起而引起东山社庙的主神变更;道同年间,洪兵之乱与东山社学团练组织的建立,以及清末民国东山社九乡联盟及其北帝诞会与协恭社的联防和联谊。试图说明明清鼎革以来,特别是乾嘉年间,随着频繁的海盗、盗乱及宗族械斗对包括禺南地区在内的珠三角乡村的侵扰,为满足防御的需要,一些乡族的祭祀组织逐步与村社组织结合,演变成为跨乡的祭祀组织。道咸年间,在抵御英军和洪兵之乱的背景下,祭祀组织又与团练组织进一步整合,成为村际祭祀和防御联盟。同时,一部分村落联盟又基于共同的信仰和防御的需要进一步联合起来,组成规模更大的村落联盟。这种村社、祭祀、团练的结合,以及乡村军事化的乡村演变趋势,已成为清末以来包括禺南地区在内的珠江三角洲乡村社会演变的一种主流。  相似文献   
9.
迎神赛会是广西西江流域的传统习俗,其分布遍于广西境内西江各支流。其主神五花八门,有被官府奉为正祀、必须崇拜的关帝、城隍等,有被官府定为杂祀、允许崇拜的妈祖、观音等,有被官府斥为淫祀、不允许崇拜的金鸡娘娘、花林圣母、甘王、冯煦、曹官等,反映了广西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在迎神赛会中,人们要举行巡游、演戏、抢花炮等各种活动,在娱神的同时达到了娱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